第18部分(第2/4 页)
以看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赵率教的四千骑兵在平原野战,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那么,北京的情况怎么样呢?三、仓促布防
北京城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年,到崇祯二年(1629年),还是己巳年,中间经过了三个甲子,180年整,没有经过战争,一片和平景象。这种情况下,后金军队突然攻打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惊恐,紧急布防。在此主要讲三点,分别看看崇祯皇帝、孙承宗、袁崇焕是怎样布防的。
崇祯帝:乱了方寸。一个19岁的年轻皇帝,没有经过战争,突然遇到皇太极的军队攻打北京,他该怎么部署?我概括为四个字:乱了方寸。
首先,启用年届七旬、已经退休在籍的孙承宗做统帅,负责京畿地区的防务。但是,遭到前任兵部尚书王在晋的反对。前面已经讲过,王同孙因是否兴筑宁远城而有旧怨。京城危机,众臣力荐,崇祯帝还是决定启用孙承宗。孙承宗从老家高阳(今河北高阳)赶到北京,崇祯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军务,派他前往通州督理兵马钱粮。
北京外城城墙
怎么说崇祯帝乱了方寸呢?他在一日一夜之间,谕令三改:先让孙承宗负责通州地区的防卫,因为皇太极从通州打来;旋即命他总督京城防守并参预帷幄;孙承宗刚巡视完京师防务,崇祯又改了命令,再命他前往通州,视师保卫京师。孙承宗赶紧到了通州,但城门紧闭不许进。堂堂大学士,兵部尚书,负责这一次战争的统帅,居然进不了城。孙承宗只带了27个人,中途少了3个,只有24个人到通州。这时,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到了北京的近郊。经过周旋,孙承宗才入了通州城。
其次,崇祯帝谕袁崇焕调度各镇援兵,相机进止。这时共有四个镇的明军前来勤王。除袁崇焕驻蓟州外,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
再次,加强北京城防。崇祯帝下令,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带着自己的家丁到城墙巡逻和守卫。同时,还让太监来守城。这些人哪会打仗啊。有个叫金生的翰林院官员,向崇祯皇帝推荐了一个叫申福的游僧,也就是和尚,说这个人有本事,会制造战车。崇祯帝很高兴,赏他副总兵官衔,让他制造战车。北京城已经被敌兵包围了,现造战车怎么来得及啊?更有意思的是,申福还招了很多乞丐、群氓,组成一支叫花子部队来保卫京城。结果可想而知,同皇太极的八旗军队一触即溃,全军覆没。
孙承宗:彻夜巡城。孙承宗在平台受召见后,深夜出宫,“周阅都城,五鼓而毕。复出阅重城”(《明史?孙承宗传》)。孙承宗年近七旬,接到命令已经是夜里,就登上了北京的内城巡视,到天亮,接着再巡视外城,研究部署京城的防守。孙承宗做了一些部署和布防下面还要讲到。
袁崇焕:三截未成。袁崇焕部署的蓟(州)三(河)密(云)防线,并没有挡住后金铁骑的前进。皇太极率后金骑兵避开袁崇焕所在的蓟州,接连攻破三河、香河、顺义等地,于十一月十五日抵达北京东郊四十里的通州。袁崇焕把后金军挡在遵化的军事意图落空了;把后金军挡在蓟镇并加以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把后金军挡在通州的预想也落空了。在袁崇焕与皇太极的较量中,袁崇焕连失三步棋。京师形势,更加严峻。怎么办?
同一天,袁崇焕在河西务举行军事会议,议商进取。会上,副总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且敌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务,敌易则战,敌坚则乘,此全策也。”(《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就是说,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焕说:“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径通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动摇,其关系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闲暇)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
从军事上看,周文郁的建议并不可取,因为后金军队已经到了通州,勤王军却在观望,等待谕旨,无异于纵虎下山。但是从政治上看,周文郁的建议不无道理。按照明制,入京勤王,必有皇帝谕旨,否则要治重罪。而这时,袁崇焕并没有接到进京的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