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些。
但是,尽管儒家的“仁”的概念是一个社会哲学的概念,却甚至比道家的“道”的概念更抽象,更难以理解。比如,在《老子》第1章、第25章等章节中,老子都对“道”作出了明确定义。不同于孔子,据《论语》记载,虽然他的学生多次问他“仁”是什么意思,但孔子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何谓“仁”,没有对“仁”这个核心概念给出明确定义。
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先勇挑重担,后收获成果,可谓仁矣。”
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说话谨慎负责,不吹牛皮。”
樊迟再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学生们屡次问仁,孔子的回话都是“仁者”。也就是说,他的回答,都没有定义“仁”。他只是引导学生通过具有“仁”的品质的君子的应有行为来理解“仁”,也就是用“仁者”来注释“仁”。为什么孔子不能对“仁”这个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呢?这是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比较,不妨看看远在他之前的姜太公,他也提出过“仁”的观念。但是姜太公提出的“仁”,那是有明确定义的。姜太公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定义很清晰,指社会生产资料、或财产的公有制度。姜太公的“仁”,就是原始社会主义的意思。
孔子并没有沿用姜太公的、也就是西周时对“仁”这个概念的定义。说明孔子对“仁”的定义,与姜太公的定义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分析起来,是因为孔子不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他是从对人,对个体的、人性的存在、也就是“人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仁”这个概念的,由于这是一种崭新的、独创新性的内涵,在现有语境下,还没有足够的语言工具可以对此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能借用传统概念。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给出“仁”的定义,然而,透过“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等观点,使人们得以看到那蔚蓝的天空那般透明、那样深远的博爱情怀,使人们得以明白,孔子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的概念。因为,*的观念需要建立在对人的爱的意识的觉醒上。没有对天下人的大爱,就不会有对*的尊重。
如此就可以理解了,以“仁”为核心概念的儒家学说,是最经典的古代*理论。因为孔子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天下人的大爱的基础上的。后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话何解?现代语文来注释,就不仅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包括有道德的理论,更因为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是重视*的道德,是从*出发而形成的道德。这照亮长夜的明灯,正是*意识的确立。
第十三章 孔子再论仁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先是获任为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位高权重,得以有机会出入鲁国的王家藏书阁,浏览王家藏书。因而,这样的事情就很可能会发生了,因为能出入王家藏书馆,孔子便把姬伯禽从周公手中接过来的那套《周礼》,从已经褪色的红绸布中解放出来。
这时,孔子已经52岁,不比少年人,阅读不是为了乐趣,而是为求知,更为钻研学问。所以,尽管《周礼》这本书难读、枯燥,但对孔子来说,这算不得是一座难上的高山,而且,越读越有趣味。因为,在他研读着的时候,心里头亮堂开了:
“这里面有多么丰富内容,这里制定了多么美好的制度,这就是仁。这就是仁的最好实践。这就是仁政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这样对学生们感叹说。
于是,他的关于“仁”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在他的认识中,“仁”的概念不再只是关于个人修养的知识概念,比如,关于仁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概念,比如仁者应出言谨慎,不可伤人等等。在他的新的认识中,“仁”更是一种与政治行为相关的概念。
颜渊问仁,孔子是这样回答他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对颜渊的这个回答,比他此前对樊迟、仲弓、司马牛就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显然有很大的区别。这表明孔子本人对“仁”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是从个人修养向外到社会制度方向发展的。
“礼”,就是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意思。“复礼”是特指,指要恢复周朝时的社会制度。对如何恢复周朝制度,孔子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很奇怪的,不是从政治政策、不是从法律法规入手,而是要求“克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