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脉脉的唱腔、台词冲刷得荡然无存。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山西戏剧的内容,它总是伦理戏比较多,家长里短的戏比较多,儿女情长的戏比较多,尤其是伦理戏、道德戏比较多。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可能很复杂,各种原因都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不能忽视,就是商人。因为商人他是商贾,离开家乡的那一批人,他是游子,他是客商。他远离家乡他思乡,他对戏剧的内容,他们的情感倾向,会对戏剧的内容造成一些塑造,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说我就是要唱一个君国大戏,里边也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事情,也得有暖烘烘的这种人际关系。  
余 音 绕 梁(八)
【解说】 在戏的最后一幕《劝宫》中,皇帝不像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更像一个宽宏大量,又有些故作糊涂的老岳父。皇后也不再有母仪天下的威严,而像是一个既心疼女儿又心疼女婿、唠唠叨叨的老岳母。身份高贵的公主则完全被塑造成任性刁蛮不明事理的女孩子。山西人把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理想,浪漫地寄托进皇宫。更深层的意思是说既然人间温情在皇宫里都能得以体现,何况在更广阔的民间呢? 由于山西商人的喜爱、提倡和推广,晋剧逐渐成为山西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不光是重大节日,买卖开业要唱戏,甚至体面人家祝寿、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发丧都要请一台戏以示庄重。可以说山西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这种高亢激昂的旋律度过的。 山西的戏曲演出场次虽然十分频繁,但是也不可能做到日以继夜,每天都有戏曲演出活动。对山西人来说,没有戏看的日子是十分难熬的,为了能稍稍缓解这种相思之苦,他们制作了这样一组戏曲偶人。 当山西的百姓站在这排木匣之前时,看到的虽然是静止的偶像,但一出出生动的演出场面,却在他们内心中活灵活现地浮现出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在梆子腔伴随下走过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再一次回味着人生舞台上的喜怒哀乐。 当年的山西人之所以制作出这样一组偶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是否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山西商人将这些小巧精致的戏曲偶人,装在特制的木匣中,就可以在漂泊异乡时,把它们带在身边,暂时慰藉一下思乡之苦。看到它们就仿佛听到了来自家乡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的戏台前。 【采访】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研究员 九三年九四年的时候,我编戏就到黑龙江去,到黑龙江就到牡丹江,牡丹江已经靠近边界了,有一个地方叫宁古塔,宁古塔是一个老的地名,它在康熙年间是专门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个犯人不是一般的犯人,就是朝廷的那种大官,犯了法了把他流放到那个地方去,那么一个地方。到那里以后,就发现有一个关帝庙,而且还有一处碑,我一看这个碑写的是山西祁县人,祁县人在宁古塔做生意,然后就盖了一个关帝庙,当时关帝庙里也有戏台,也请山西本地的戏班到宁古塔演出。那么东北戏剧就是山西人带过去的,东北在清朝、民国年间都有许多梆子戏班在东北演出,这些戏班都是山西人邀请的山西的戏曲到那里演出的。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每一个城市商业活动频繁,城市人口增加,满足他们的娱乐需要,必然戏曲繁盛。另外一个方面,商人的活动,在新的地区来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必须以乡土观念,联络自己的同乡,形成一个团体,这样就建立了各个地区的会馆。会馆的商人他们以会馆为中心来联络感情,形成团结的纽带。维护他们之间的感情的一个最好的东西,就是家乡来的东西。家乡的物品的共尝,家乡的技艺的共同观赏。于是商业一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戏曲活动必然兴盛。一个是本地的戏曲兴盛,一个是本来他们家乡的戏曲,必然会传播到那个地方,因此说商路就是戏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余 音 绕 梁(九)
【解说】 这里是河南省社旗县,在这个县城中,居民喜欢的戏曲剧种不是豫剧而是山西梆子。这是因为社旗县曾经是山西商人转运茶叶的重要码头。山西商人从江南、福建等地采购回来的茶叶,需要在这里重新打包,做好北渡黄河进入山西的准备。与此同时,许多山西人的生活习惯也就在当地生了根。 这处兴建于二百年前的三晋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聚会、议事、联络乡情的地方,也是今天社旗县最值得夸耀的古代建筑。这处三晋会馆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就是一座气势不凡的戏台。戏台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光绪年间山西商人共同制定的商业规范。对于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