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渠内,加上缺乏充足来水加以稀释,致使10多米宽的河道成了墨汁般的泥沟。臭味随风扩散,老远就使人作呕。污染指数超过国家五类水标准的15倍。按国家规定,五类水是不能灌溉的。在笔者采写这部著作时,终于传来了洛阳整治“龙须沟”的消息,但愿从此面貌一新,别再把那么多的臭水排入黄河中。
山东境内有两条河向黄河排污:一条是从河南濮阳发源的金提河,另一条是山东自己污染的大汶河。大汶河的鱼都死了,但沿途人吃水还靠这条河。
由于黄河在山东境内悬河地段占80%,所以,山东的污水北流海河流域,南入淮河,加重了淮海两河的污染程度。悬河给山东带来了灾害,也带来免受污染的好处。入境的黄河水是五类水质,流到出口东营市,五类水质成了二类水。水质改善的原因是河中泥沙起了吸污作用。如此看来,山东虽然没污染黄河水,但它把其他河段污染了。
2
黄河的洪灾,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传说性的记载。
《书经·尧典》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这是虞夏时期黄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写照: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的世界,包围了丘陵和山冈,人民在深重灾难中挣扎。
这样的情景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里亦有类似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孟子·滕文公》里记载更为详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大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是尧禹时期治理黄河水灾的记录。
《齐俗训》《淮南子》《观堂集林》等许多古书里出现了大禹治水的壮举。其后黄河仍然不停地泛滥,甚至连年泛滥。
最为典型的连年泛滥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黄河叠涨10余次,陕县万锦滩一天之内水位陡涨9.6尺,创下历史新高。这年的阴历六月初六,河南祥符县张家湾大堤溃决,省城开封被洪水围困,护城堤10里以内人民淹死过半。破堤改道的滚滚洪水,虐中原向南横流,经涡河夺淮入洪泽湖,河南、安徽两省的23州县受灾。淮河河道再度成了黄河的下游河道。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黄河再次在苏北决口,出河口因泥沙堵塞而断流,漕船阻于宿迁以上。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发生历史上著名的特大洪水,陕县河段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考证,这次洪水为千年来最大一次洪水。这场洪水一出晋陕峡谷就在*县溃口,主流经*口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入洪泽湖。仅豫皖两省就有28州县受灾。这次特大洪水,灾民的血泪凝成了千古传唱的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走万锦滩。”。 最好的txt下载网
终结中华河祸史(4)
黄河夺淮改道之后,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淮河很快成了悬河。公元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大水,阴历六月十九日,河南兰考以下全河夺流,水分三股向东北漫流,然后汇集于阳谷县张秋镇,从这里穿运河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洪流给河南、直隶、山东带来巨大灾难。直隶长垣(今属豫)、开州(今濮阳)、东明(今属鲁)尽被水淹。两年后,东明县城仍在水围之中。这场水灾,山东受害最重,洪水经5府20余州县。菏泽以下、东阿以上诸州尽成泽国。
前后持续30年,黄河几乎年年泛滥,朝廷的救灾款、治水款没少拨。然而结果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水官们贪得尤其邪乎。许多史志里说,清代水官“普遍皆贪”。
朝廷治河无望,人民只得自力拼搏。尤其是直隶和山东沿河两岸,“乡民荷锸携筐,自筑小堰以卫田庐”。这些民埝“尺寸较卑,节节为之,未能连贯”,哪能挡得住洪水!因此,就山东而言,从公元1855年到1938年,山东河段共行水84年,其中发生决溢灾害57年,决溢次数多达377次,平均每年决溢7次,真可谓岁无宁日。山东那么多人闯关东,就是黄河洪灾给逼的。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里说:“自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花园口决堤破口的2540年中,黄河洪水横流,决口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