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开的设计方案中说:“引水入黄的流量每秒6379立方米,相当于原黄河流量3倍多,黄河不能承受,故需在拉加峡建大水库,分流1/4的水顺黄河下泄,利用4600公里河道输水中原、华北入海。3/5的水从拉青大渠入青海湖,经青海湖耳海(淡水湖)调蓄,由支线输入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和河西走廊以及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通过青岱大渠引水入岱海。经岱海调蓄输水整个华北以及东北。另外,源自拉加峡水库东部的黄黄工程穿甘肃,经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呼和浩特市入岱海。以上输水工程,避开了黄河低谷而左右东西纵横自流,“将一劳永逸解决西部缺水问题”。怎么样?“外行话”吗?
A某说:“‘大西线’还构想引长江水经青海湖至黄河。荒唐!青海湖是咸水湖,最深28米,面积4400平方公里,现有水量850多亿立方米,矿化度14‰。要注多少水才能把矿化度降到3‰以下?以青海湖储水,不但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还污染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点评:卑人以17年心血凝成的《西藏之水救中国》,看来,A某没有看。该书第11章标题是:“利用青海咸湖储水是疯子的想法吗”。
书中说,“淡水和咸水相溶无可非议,但在大水体的各个部位,矿化度是不一样的。青海湖蓄水后,上面的淡水层形成流动的环流,深部的咸水比重大,没有外力的上下搅动,咸水是很难泛起而参与环流的。”
“欧洲的第聂伯河、多瑙河每年将大量的淡水流进黑海,黑海则将等量的水体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排入地中海北部的爱琴海。若以平均淡化的理念来分析,黑海早已变成淡水湖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第聂伯河和多瑙河的入海口在黑海的西北部,而博斯普鲁斯海峡在黑海的西南部,这就在黑海的偏西部位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上层为淡水,深层为咸水。黑海矿化度基本不变。
“由此断定,朔天运河蓄水后,青海湖也会像黑海那样,从入水口到出水口之间,会出现淡水在上的一道宽广的环流。从这道环流流出的自然就是淡水。考虑到青海湖深度有限,即使不能如愿,也可使用隔板隔出人工淡水道,到那时,母亲那苦涩的乳房里就一定会流出甘甜的乳汁。”
“若是还不放心,可采取耳海方案:……耳海是青海湖东边的淡水湖。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耳海蓄水库。”
以上内容,无论原版还是新的版本,只字未改,大伙可以比对。
我抄录了书中数百字内容,目的只有一个:
请问A某,你凭什么斥“‘大西线’不科学”,斥郭开等人“荒唐”?
为这矿化度问题,我拄着拐棍去岱海调查。在岱海西岸的水边,我发现有许多泥鳅在欢快地戏耍。我感到奇怪,岱海矿化度度,淡水鱼类是不能存活的,为什么这些泥鳅却能存活?岱海的管理人员告诉我,岱海矿化度是指湖中心的浓度,湖边的矿化度不到1度,所以泥鳅能活。离湖边2米处则为2度以上,泥鳅不会去的。
由岱海、青海湖联想到渤海、黄海、东海,三者虽然水体相连,滚滚海浪不停地搅和,但矿化度却始终不一样。谁有那个力量将其矿化度搅和均匀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作者按:(16)
我在《西藏之水救中国》第29章“比发现新大陆更伟大的功业”中记载了一系列的惊人发现:巴尔博亚发现了巴拿马地峡;地理泰斗翁文灏发现了雅江、黄河三个大拐弯之间连线的特点;水利部总师崔宗培发现堆石坝不怕地震;大西南考察队长郭敬辉等人发现横断山垭口;郭开等人发现了雅江峡谷朔玛滩。
在这部新版本中,我要加上网友的一大发现:中国有个最牛“搅和家”A某。此人的神通:能搅和。无论注入青海湖多少淡水,他都能把各个部位的矿化度搅匀了。人才!天才!奇才!
关于“淡水污染青海湖”之事就更叫人不解了:都说青海湖面在下降,很多人呼吁拯救青海湖,很多人主张给青海湖补液,“长江水”注入青海湖,何出“污染”二字?
要知道,我国的十大沙魔虽然东西呼应而连续进攻,却一直未能手挽手地联成一体,为什么,青海湖蒸发的湿润气团起了有效的阻滞作用。青海湖一旦干了,2万平方公里流域区则成沙漠。这时,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沙漠联合向东,掠过青海湖沙地,占领敦煌和巴丹吉林沙漠。再往前,便和腾格里沙漠连成一片。柴达木盆地原本就是一个盐土沙漠群,一旦青海湖水体消失,柴达木便与塔里木、阿拉善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