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站在南通州的段家桥上,陈大儒兴高彩烈,对身边的大儿子陈仁道:“大郎,我们回家了!离家多少年,这次我们也要翻修老屋,光宗耀祖。”
大郎陈仁努努嘴:“是回来了,可后面跟了好几百乞丐和流民,这也太惊世骇俗了。沿途好多村镇都关门闭户,甚至出动民壮防备。”
正说着,只见前方村子里锣鼓齐鸣,冲出一队民壮。
陈大儒苦笑道:“高少爷好心,收留船长王福一家,哪知道周边乞丐与流民也跟着来,结果一路上乞丐闻风而至,越来越多。”
陈大儒内人道:“高少爷真是个大善人,好心有好报,你看看这一路上人家把流民和乞丐都照顾的好好的,真是万家生佛。”
张郎中骑马上前道:“师兄,看来前面你要去解释下。这里的保长不就是你七叔。”
陈大儒去解释的同时,胖子高进,正骑马努力的来回维持着身后这一大串尾巴的秩序。
盛世哪来这么多的流民和乞丐呢?高进想破了脑袋,只记得大量的历史学家说明朝人口流动管控严格,有严格的路条制度,无路条离家百里即为“流民”,巡检司就可缉拿。
高进记得,明末工匠、士兵、士人可以游寓与寄籍,商人有商籍,还有附籍与客籍制度,看来明朝的路引制度不是孤立使用的。
明书籍曾记载:“荆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侨寓于荆湖。盖江右之地力,所以不足以给其人,必资荆湖之粟以为养也。”
这一记载说明,因为土地兼并与人口的大量增加的矛盾,使很多农民无地可种,需要流亡到外地谋生,成了“流民”。
随着明朝城市的发展,城市还有新添的“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全都“不稼不穑”,如不流动何以谋生?
高进摇了摇头,这些历史学家,一厢情愿的强调封建社会时是没有人员和商品的流动的,,反证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不足。
妈的,人员和商品不流动,野猪皮早饿死了!还用我在这里苦逼的养乞丐和流民!
高进愤愤的吐了口唾沫,呵斥着他临时任命的几个流民小队长:“看好自己的人!记吃不记打的就让他们滚蛋。”
第37节第37章 大事件
高进带着李妈一行站在狼山半山,看那保长、乡绅、还有衙门的师爷和小吏忙着测地。
李妈抖着手帕,抹了下汗水,道:“前后花了老娘100两银子,买了这么一块淤积地,到处都是水坑,地势这么低过两年涨大水冲了怎么办。”
高进笑道:“虽然这是江北,但是熟地早已有主,是买不到这么成片的。这块地刚淤出来没多久,要不衙役能以这么便宜的价钱给我们。”
陈家三郎陈智接着道:“这块地,是父亲托族里的三叔以族里人口归宗的名义通融来的,好就好在算是滩涂,今后不用缴税的,仔细看这里面倒可以整理出几十亩差地。”
高进笑道:“狼山和剑山中间,靠狼山这块地是我的,靠剑山、军山那头四百亩是你的,那边那块地势更高点。”
陈智不好意思的说:“这个是族里的意思,毕竟肥水不落外户,我家里不拿族里通不过的。”
高进道:“无妨无妨,这边地势低,在这山南半腰补了我十亩宅基地,我倒可以修个大别墅住住。”
李妈看了无趣,对高进道:“不管了,反正今后你做主,老娘只管算银子。二娘、三娘,跟我去上面寺院烧香去。”
李妈扭着屁股,带着众女转身上山去了。王启年看着高进莞尔一笑,带着达春、吉仁泰屁颠颠杠着箱笼追了上去。
三郎陈智笑道:“城里的物业,也都找好了。离码头近,打通了四家院子,我们三家住下,还有一家临街的正好做店面。各家修个共用的走廊,方便联系。后院俱有两进的小楼和花园,每家十来人常住是没有问题。”
高进叹道:“这可要了300两银子,让你二哥用心督着,早日完工,这边工程开工后可要用银子了。”
三郎陈智道:“二哥正看着呢,大哥在这边整修老宅,规整老宅附近置的肥田,都花了不少银子。父亲大人虽然在家整理笔记,但也常叮嘱说城里的医馆要早日开。”
高进笑道:“张郎中不帮着你二哥。”
三郎陈智笑道:“张郎中在城里,一边忙着用高少爷你的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