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了我的学生黄国平(就是本书的著者),他是博士毕业后刚刚分到地处绵阳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他可安好?
说实话,我通常记不准我的博士生们究竟在哪里?天南海北,好像到处都有。比如,新疆有、内蒙有、中原也有;云贵有、江浙有、京津也有;深圳有、台湾有、美国也有。
但他们具体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我基本上是没弄清楚过的。他们在我身边攻读学位时就是如此,毕业后更是海阔天空,让我鞭长莫及。我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其实也未必全然是我不关心,而是因为我放心。我知道,别看他们在我面前都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但只要离我十步开外就会“原形毕露”,一个比一个能干,其社会适应能力和驾驭能力通通在我之上,用不着我挂念、用不着我操心。所以,通常我是绝少主动联络他们的。
但是,这次我破例了。我给国平发了一条手机短信,两个标点三个字:“还在吗??”即刻收到回信:“谢谢老师关心,我们已安全转移。医院楼房有震裂痕,还没有正常上班,请您也多保重。”我再追发一条:“如有可能,尽快收集PTSD的相关资料。”
接下来是守着中央台的电视节目,天天看震灾直播,天天以泪洗面。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那些不幸的受害者,或许暂时还沉浸在逃脱死神的幸运中,或许暂时还能被四面八方的帮助、关爱所拥抱、所支撑。之后呢?年关呢??来年的5·12呢???还有那些可歌可泣的军人,我们由衷地赞扬他们,称他们是国家脊梁、是钢铁战士。但是仔细想想,迷彩服包裹着的不都是血肉之躯?或许在半年、一年之前,他们不就是我们在学校、在街头常常见到的那些十*岁的小青年??天天身处生死未卜的危险之中,天天目睹生离死别的恐怖场景,天天承受身体精神的双重消耗,他们究竟能坚持多久???
千里之外的我,除了捐善款、流眼泪、辗转难眠外,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5月16日,我通过远程电视教学系统,开堂三讲“震灾后自我心理防护与危机干预”。
第一讲是为灾民讲的;第二讲是为震灾救援的军人讲的;第三讲是为即将派上用场的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讲的。CCTV央视网、新浪网、红网、大学生心理网、金鹰网等多家网站都进行了转播。我算是聊以*了,但不知算不算为这场旷世之灾奉献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不知是不是真的对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们有些许帮助?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很容易,活很容易,生活很不容易。
看似调侃戏言,却也令人深思。不论是“生”或者是“活”,显然都只是描述生命的生物学状态;而“生活”却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比如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方式、生活的质量。
我们承认生活并不容易,灾难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意外是可能的,生命就像在与死亡拔河,活着本身就是胜利!
况且,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又偶然的产物。因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倘若父母有半点阴差阳错,我们就无缘降临这个世界,或者说降临这个世界的人就不是我们。这个机会,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要小得多,所以我们个个都是中了“大彩”的幸运儿。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生命、不热爱生活、不享受生活。
但愿黄国平的这本书对经历过灾难的人们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信心、找到自尊、找到快乐。
即使生命经历过一波三折,即使生活未必尽如人意,那又何妨?月圆如诗,月缺如画呵!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亚林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
作者自序
写这本书,首先得感谢我的导师全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林先生。早在8年前,先生就为我明确了研究方向:精神应激的评估与心理干预。
2003年春天,让我有机会“借助”“非典”探讨了精神应激对人们的心理影响。2004年,我在做“青少年女性暴力犯罪与心理创伤的关系”的博士论文时,对什么是精神应激,什么是心理创伤有了进一步理解。而那时,我们国家科研工作者对心理创伤的真正研究可能还只有几年的时间,当时,国内还普遍缺乏有关心理创伤的专著,更不用谈专业的科普化问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