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们遣散回家。团勇们变本加厉,不但在路上行劫,还公然在街市上强奸良家女子,所到之处,杀人放火。百姓认为官兵不如太平军,便有人出面倡议与太平军联络,结盟拜会,络绎不绝。
太平军于12月17日放弃岳州,于12月19日开到汉阳城下。汉阳与武昌只有一江之隔,常大淳连忙上奏清廷,请求江南提督双福率兵进入武昌协助防守。他听说太平军的船队已经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便命令军士们放火焚烧城外的房舍,登上城墙防御。这一把火,烧得武汉的居民胆颤心惊。
武汉的官民过惯了太平的日子,一见战火燃起,个个惊慌失措。汉口又是各地商贾聚集的地方,市井繁华,富甲天下,那些有钱的商人,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12月22日,林凤翔和李开芳的太平军攻进汉阳,知府董振铎在巷战中拼死。太平军放火焚烧汉口镇,大火绵延十五里,火声隆隆,五昼夜不绝,湖北的财富,都化成了灰烬。
武汉江面宽阔,正值北风刮起,渡江的船只停开了。冬季江水干涸,江中浮出一片河床。唐正财率领水营从汉阳晴川阁用铁链把船只连接起来,作为浮桥,一直通向武昌汉阳门,往来渡兵。江水不起波涛,浮桥十分平稳。太平军士气更加高涨,认为是得到了上帝的保佑。他们在武昌城四周修筑壁垒,日夜围攻。
常大淳这时有所领悟,连忙给皇帝上了个折子。他说,太平军分水陆两路攻打武昌,水上的来势更加凶猛,船上摆满了大炮。他告诉皇帝,听说朝廷在湖南的大军拥有广西炮船,江南水师有广艇炮船及中小号炮船,请求皇上将这些水战部队调集到长江上下游,遏制太军的势头,切断他们的粮食运输。于是文宗下诏,命令徐广缙等人监督办理。
其实,常大淳的这些消息来源并不可靠,他对清军的水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当时清廷军备松弛,水师徒有虚名,哪里有什么战船!更要命的是,清廷的文臣武将们,对于水战的知识,贫乏到了可笑的程度。常大淳在实战中懂得了水师的重要性,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徐广缙也注意到了水师的作用。他上奏说,有个叫卢应翔的人用炮船在长沙作战。长沙的官员却没有听说过,等到皇帝下诏询问,才得知有这么一个人。
两江总督陆建瀛防守长江沿岸,只有大小舢板八桨船。向荣上奏,请求派遣张国樑率领湖南的炮船。其实湖南哪里有什么炮船?不过是用民船装载大炮而已。文宗下诏,征集登州水师战船,同时招募商船。其实太平军也没有战船,他们后来攻占武昌,挥师东进,将几千艘舟船连接起来,使用的也都是商船。祥厚上奏说,只要金陵留下十艘战船,分别防守芜湖和梁山,就足够了。由这样的官员来指挥对太平军的作战,清廷怎能指望他们打胜仗? 。 想看书来
1852年(咸丰二年)(19)
清廷官员如此糊涂,其结果自然是听任太平军取得了在内河江湖上的优势。直到1853年下半年南昌战役以后,由于郭嵩焘、江忠源和曾国藩这一批湘军人物看到了争取水上优势的必要性,促成曾国藩在衡州大力创办湘军水师,又经过多次反复的水上博弈,清廷才掌握了水上的制胜权。这又是后话。
23
太平军离开岳州以后,晏仲武起义军没有跟随洪秀全北上,他与张幺、黄陈之和杨见之等人再度起兵,联合临湘李君瑞和李清安等人的义勇军,与追赶太平军的清军作战。
晏仲武所部于12月中旬在新墙截获了清军副将巴图押解的三万两饷银,然后以梁夫岘、隆奉庵和黄福滩等处为根据地,一时声威大振。
徐广缙命令总兵阿勒经阿和提督衔副将邓绍良率领兵勇前往镇压。江忠源的楚军也没有尾追太平军北上。因为江忠源怨恨向荣过去压制乌兰泰,又知道向荣不会采用自己的谋略,不打算与他共事。
张亮基体谅江忠源的心情,命令他率部留在湖南,与邓绍良部一起攻击晏仲武的起义军。
邓绍良和江忠源的部队先后抵达新墙,与晏仲武的起义军接战,双方各有伤亡,但晏仲武的部将赵捷权等四人被俘。
江忠源率领两千多名楚军围攻黄福滩、梁夫岘和隆奉庵等起义军根据地,重创晏仲武的部队。
12月27日,清廷追究岳州失守的责任,将徐广缙革职留用,将湖南巡抚张亮基和提督鲍起豹降四级留用。
1852年的局势,对于清廷而言,比前一年更加危急。不仅南方的起义军在年底打到了武汉三镇,北方的起义军,也在威胁着清王朝的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