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部分(第3/4 页)
的4号坦克歼击车也进入了有效射击距离,犀利而迅速的炮击让这款战车无愧于坦克杀手的称号。800米外洞穿29型坦克炮塔的强悍杀伤力让华夏军团也感到了压力。不过很快,双方坦克冲过来这短短几百米距离,在坦克接敌前的时候,华夏两翼的步兵战车突然加速包抄,他们冒着对方射出的弹幕猛冲过来。向着德军两翼迂回!
双方很快碰撞到一起,在高速冲击进入到500到800米的距离后,华夏和德国坦克都放低了速度,此时双方的战车性能水平还没有历史上俄国人用T34…76冲锋老虎时的差距大,再贸然贴上去无非是给对方开火的机会。双方的阵型迅速向两边拓展,后续的坦克从前排坦克直接穿过寻找攻击阵位。双方以连排为单位进行交战,在彻底搅在一起的时候,交战胜负更取决于双方人员素质和坦克性能,与高层的指挥关系已经不大了。
这种站桩对射自然是火力强装甲好的一方占优势,犹如古代火枪兵一般。华夏尽量拉开队形发扬火力。而德国人为击穿对手则要向上靠近一些。“在我们可以将对方击穿之前,我们首先要承受对方一到两轮的有效攻击,我们的有效击穿距离比对方进了200到300米!以至于让我们原本就数量有限的装甲部队在接敌后变得更加劣势!”一名德国装甲兵指挥官这样描述交战开始时的情况。
双方在极近的距离上对射,每一次爆炸都预示这一个耗费了数万工时、价值十万多马克的钢铁巨兽的消亡。战车的残骸和各种碎片横七竖八的躺在战场上,布满空洞的车体和弯曲的炮管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德国人试图改变这样的局面,他们决定集中力量冲散对方的阵型,以连甚至排为单位的冲锋犹如刀子一般刺向华夏装甲部队的阵线。单薄的防线一度被切割的支离破碎。不过就在德国人穿透了对方防线准备向两侧扩大战果的时候,紧随其后的自行反坦克炮和士兵手中的火箭筒很快就会把这批残余部队消灭殆尽,拖着尾烟的火箭弹和无后坐力炮在这种近距离作战中作用巨大,不少德国坦克在被摧毁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致命的打击来自哪。幸存的坦克乘员从满是硝烟和火焰的战车上逃出。而等待他们的则是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密集子弹。一具具尸体散布在烧毁的坦克周围犹如一幕无声的哑剧揭示着战争的残酷。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华夏击溃了对方第一波攻击后,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各个营之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大战结束后的幸存者像撒芝麻盐一般散布在绵长的战线上。德国人只要再集中一次兵力就可以从中打开一个缺口。不过可惜的是,华夏主力军团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进一步向德军纵深发展,面对兵种齐全兵力占优的华夏正面部队,德国人的断后部队就要差了很多。甚至于不少快速纵队已经突破了对方最后一道防线,犹如一柄柄尖刀一般刺向德军的后背!在漫天的火焰和硝烟之中,一辆29型坦克撞开沙袋堆成的掩体将后面的一门150MM火炮撞翻在地。价值高昂的火炮在坦克履带的挤压下迅速变形。战车前部的航向机枪和并排机枪不断嘶吼着,打出一道道的弹链,飞蝗一般的子弹追上四散逃离的德军将他们一个个钉死在地上。
即使后方战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但是德军一线部队依然努力挡住对方的进攻,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双方展开了交战一来最大规模的混战,在快速纵队穿插过后,残余的德军在低级军官的组织下依托残骸和剩余的工时进行抵抗,于是后续的华夏部队不得不在各种支援火力的掩护下与德国步兵战在一起。MG机枪被称为油锯果然是有道理的,超高的射速让这种机枪在使用时发出一种类似切割油布的声音。往往一挺机枪就可以封锁一条道路。除了短暂的更换枪管的时间,这些机枪可以一直打下去。
“把轻迫击炮拉过来!干掉那个机枪点!”用机枪和对方对射显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在进攻中华夏更喜欢将迫击炮小组下放到进攻的排甚至是班中,一个4人的60迫击炮小组可以极大的提高部队的攻击效率。那些喷吐着火舌的怪兽面对从天而降的炮弹往往毫无办法,当一挺MG机枪被清理掉后,华夏步兵就可以用自己的机枪稳定的压住对手然后慢慢吃掉。
“德国人太依赖机枪火力了,他们的一切战术都是围绕机枪展开,一个班中将近7成的火力都是依靠那挺MG机枪和4人机枪组。剩余的步兵更多的是保证机枪的安全和为机枪携带足够的弹药。一个班13名左右的人。除了一挺机枪之外,剩下大部分都是毛瑟步枪,或许还有2到3挺冲锋枪,但是可惜的是,在失去机枪火力后,剩余的火力完全无法和拥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