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旱魃疯狂进攻,沙尘飞到了香港。我们的生活空间又被挤压了。我们的诺亚方舟亟待拯救!敲响生存的警钟,这是新版《西藏之水救中国》问世的主要原因。
城市“地王”为什么层出不穷?楼价为什么高得离谱?湄公河干涸见底了,再从澜沧江调水行不行?云南等五省大旱,还截流呀?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致使人们对水库大坝恐惧有加,“大西线”筑高坝岂不荒谬?印度叫嚷“不惜一战”,“大西线”如何面对这根“战争的导火索”?总之,补充新信息,揭示新矛盾,回答新问题。这是新版《西藏之水救中国》问世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呼唤当代“勒塞普”,为“大西线”继续摇旗呐喊。
我在《西藏之水救中国》第29章中说,一本很不起眼的《苏伊士运河成败录》,引发了法国驻开罗副总领事勒塞普的运河梦。就在这位法国人决心大干时,埃及一些权威人士极力阻挠,说是“地中海与红海10米落差,开运河将使埃及葬身鱼腹”。勒塞普号召十万劳工每人准备一袋泥沙,倘若扒开小口子后确有危害,便立刻相堵。结果表明,那“10米落差”根本不存在,地中海与红海的真正落差仅为米,这一落差正好成了苏伊士运河的天然“清道夫”。
郭开等民间专家,只是破天荒地提出了粗略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蓝图要靠类似苏伊士运河的勒塞普。
干渴的大地张开那皲裂的大口在呼唤:当代勒塞普你在哪里?
也许他正在办公室的灯光下运筹帷幄,设法为勒塞普的出现提供春的氛围!
也许他是个亿万富翁,正在一群巨富中寻找同仁而奔走呼号!
也许他是个治水权威,一场大旱使他从民间方案中得到升华而大显身手!
也许他是个外国人,正在遥远的航船上向我们驶来。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许多的启示:
我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溪亦即苏州至太湖的苏太运河,时属吴国,功成者却是楚国的伍子胥;
秦国的郑国渠,功成者为韩国的水利专家、入秦充当间谍的郑国;
蜀地都江堰,功成者并非巴蜀人,而是秦国派驻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地属楚国的灵渠,功成者却是秦始皇麾下的十万秦军。
……
“往事越千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对世界充满了友好和期待,世界也对中国充满着热忱和希望。为人类造福,天下之共识。
让我们记住赵南起将军向*汇报时所说的话吧:“‘大西线’调水工程,我们这代人不做,下一代也要做,总有一天会有人去做的。”
人们坚信,功成“大西线”的勒塞普迟早是会出现的。
历史的模式总是那么惊人相似,不管勒塞普何时出现,那“10米落差”便是阻碍前进的头道障碍。好在中国人多,一人一袋泥沙,13亿袋泥沙足矣!关键的关键:思想上“那袋泥沙”准备好了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版本中所列举的事例、数据和情势,似觉陈旧,有人建议“吐故纳新”。我觉得,那“故”正是“西藏之水救中国”的立论依据和支撑力量,保留下来,算是保留历史的见证吧!所以,我给新版本定下了这样的撰稿原则:故不吐,新要纳。
怎么纳新?如果把添加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内容分插在旧版本中而“对号入座”,势必造成许多读者的阅读疲劳和精力浪费,因为许多读者对原版内容业已熟悉了,有的甚至看了好几遍。
为提供阅读之便,我在新版末尾续貂,增补了答网友22问。
欢迎阅读,欢迎关注。不当之处,多请指教!
作者按:(1)
《西藏之水救中国》自2005年出版以来,广大读者一直念念不忘。至今还有许多网民常常给我打电话,询问近况,切磋方略,交流心得,甚至为伟业的推进而出谋划策。一些移居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海外华人,以及国内各省区、各个阶层的网友们也引起了广泛兴趣。他们自称“粉丝”,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字字句句,充满着爱国热忱。尤其是世界许多媒体的积极报道,加上联合国环境署学者崇高评价,更使我听到了世界的回应,看到了人类共谋发展的广阔前景。为传递新的信息,揭示新的矛盾,回答新的问题,以答谢广大网友的关爱,现将网友们的提问归纳为22个问题,回答于后:
一
网友问(以下简写为“问”):《西藏之水救中国》已在读者中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网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