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页)
卢是他们数学系的骨干和浙大数学系三大巨头之一;其次是卢所担任高等微积分及复变函数、数论这两门课难有人代替。复旦能教分科的本来尚有三人……三人代替能力是有,但又碍于具体条件未能代课。这就是说,从复旦本身要解决他的代课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曾走访李正文同志——复旦副校长,也是该校党委书记,他表示只有两个条件可以调,一是中央同意复旦数学系停止开课,二是华东派人来代课,他的态度是坚决的。
因为棘手,我们同意华东###的意见:现在暂停催促以缓和紧张空气,过几天后准备请华东###几个部长召集高干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不过人事处已透露,华东不会做出决定,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中央。
根据这些情况,黄景文提出四种解决方案,他认为第二种方案较好:‘既能维持中央与华东命令的尊严,又能照顾我校利益,卢庆骏的调动缓至明年暑假,给(复旦)以时间培养代替人。我们昨晚见到曾石虞,他透露复旦也有此意,我们估计,中央与华东很可能通过此案……一周以后,华东当将此情况报告中央解决,现如加速解决起见,请你们作出决定,如同意第二方案,则盼电告我们……’”
从黄景文和赵子立联名给筹委会的这封长信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请调知名教授是何等困难,更可以看出陈赓的知人善任。
文武双全的黄景文南下延聘教授,果然不辱使命,他从不拿中央的调令说话,而是处处尊重地方高校,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可能通过协商达成一致。他深刻理解“名师办名校”的办学理念,他以伯乐的眼光,认准卢庆骏“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对卢庆骏的深入了解和对卢庆骏到军事工程学院以后如何发挥作用的精辟分析,恰恰说明黄景文本人就是我军当时十分难得的懂得办大学的人才。
在北京的陈赓指挥全国的延聘教授工作,他对黄景文在沪宁地区富有成效的工作深感欣慰,看到黄景文的报告,更坚定了聘请卢庆骏来军工的决心。他赞赏黄景文的工作作风,经常叮嘱大家要学会与地方同志商量办事。有一次,冯捷和周景良到灵镜胡同汇报招生工作,正好遇上陈赓跟炮兵司令员陈锡联通电话,听大概意思是告军工的状,只听陈赓在电话上说,我们军工的同志有错都怨我,我现在向你道歉,我给你磕头都可以,但你一定得支持我,帮我的忙。放下电话,陈赓对冯捷两人说,我们现在到处调人,一定要谦虚,我们是去挖人家的肉,人家能不心疼?
黄景文的第二方案获得筹委会的支持,黄景文与复旦达成缓调卢庆骏的协议。
近两个月来,黄景文忍辱负重,全力以赴,穿梭于沪宁地区,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解放军,也为即将在东北成立的那所大学,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出色地完成了从各所名牌高校中延聘专家、教授的任务,其中一些堪称是名师的教授后来成为哈军工历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对于确有困难而不愿意去哈尔滨的人,黄景文也不强人所难,同济大学有一个讲师找到招待所,讲了一大堆家庭困难,说着说着,竟“扑通”一声向黄景文和赵子立跪下了,黄景文马上把那人搀扶起来,当即表示可以免调。
11月中旬,江南已是梧桐落叶纷纷下的深秋时节,黄景文回京复命,留下赵子立继续完成收集图书资料和购买教学仪器的工作。赵子立拿着陈赓的介绍信,收获颇丰,他从各所大学求援到十多箱图书杂志,一直忙到春节前。
8 知遇之恩 张述祖秉烛荐贤才(8)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卢庆骏的调动问题又出现了反复。大约在12月底,陈毅从上海给陈赓打来个电话。
“我的大院长呀!”陈毅笑哈哈地说:“有人告你们军工的状了,你们要挖人家的宝贝,就是复旦大学啥子系的教授,叫啥子?噢,叫卢庆骏,是吧?苏步青先生把这件事提到上海民主党派会议上去啦,讲你们军事工程学院是挖工事的,最多是建筑设计嘛,你们偏偏指名道姓要卢庆骏去东北是干啥子哟?听说民主党派中好几位大学教授也表示不满意呢,怎么办?你老兄得想个办法解释一下嘛!”
陈赓眉头皱起,复又微笑道:“哎呀,我的市长大人,多亏您打招呼,我马上派人专程去上海,把这件事情解释清楚!”
苏步青教授把本已同意调走卢庆骏的事提到了民主党派的会议上,这的确出乎陈赓的意料,什么军工学院是“挖工事”的,纯是瞎扯,不放卢庆骏是另有原因,但这样一来,倒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陈赓考虑成熟,于寒假前派徐立行教育长赴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