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页)
颜师古从家学中继承了研究经学的基本功,早就感受了《五经》版本不一的切肤之痛,闻听李世民钦定自己主持考订《五经》,心想这是流芳后世的美事,不由得大喜,从椅子上立起躬身道:“陛下如此重视臣下,师古惟有感激涕零。”
李世民道:“秘书省、弘文馆内的所有图书任你览取,朕另要下诏,令百姓士子争相献书,以备考订之需。
颜先生,你既然领下这件事儿,中书省的事儿就不要多管了。
温卿,颜先生的官职还挂在中书省,具体细务可交给别人办理。”
“臣遵旨。”
温彦博、颜师古齐声答应。
颜师古现任中书侍郎,为正三品,是中书省内中书令之下的最大官员,承担着大量的日常事务,繁忙自不必说。
陆德明说道:“陛下考订《五经》,徇是耸动学林的一件美事。
老臣浸润经籍日久,欣喜自不必多说。
老臣想,待师古考订《五经》之后,还有一件更繁重的事儿要做,即是要对经书进行统一的注疏。
如今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科举之时往往缺乏统一答案,即缘出于此。”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朕想过这件事儿,只不过《五经》尚未考订,不好为之注疏。
好吧,既然陆先生这样说,现在也要着手来做。
孔先生,你深明《五经》,隋末时曾与名重海内的经师刘焯辩难经义,可见你对南北经学深有造诣,对《五经》进行注疏一事就由你主之了。
你可精选天下名儒以为助手,先做一些前期工作。
待颜先生事毕,也让他来助你。
名目嘛,现在也可定下,颜先生考订的《五经》可名为《五经正本》,你依此注疏可名为《五经义疏》。”
孔颖达也欣喜过望,躬身领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3)
李世民诏令考订《五经》并为之注疏,对后世影响极大。
自有唐一代,乃至后世,《五经正本》成为各级学校的标准教科书,《五经义疏》也成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影响极大。
李世民定下了这些事儿,忽然想到远水解不了近渴,遂说道:“至于眼下的会试,只好多依人力了。
像命题、判卷、审核,就由玄龄、如晦、褚、陆、孔、颜、虞等先生辛劳一番了。
取贤选士为国之大业,不可有任何懈怠,想你们不会枉费朕的这番心思。”
陆德明拱手道:“陛下即位以来,虽时日短促,然励精图治,诸事渐有端倪。
命题、判卷及审核事关取士大业,臣等不敢怠慢。
老臣以往常常爱钻牛角尖儿,遇到这等大事不敢含糊,一章一句定与他人剖说明白,不敢擅专。”
陆德明年纪既长,名气又大,在儒林中有着泰斗的地位,遇到学术纷争时,他每每排解常常一锤定音。
他的结论未必使每人都服气,然碍着他的名气不敢吭一声。
今天他当堂表示与别人积极沟通,实在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儿。
周围人听到后,不免心生感激,李世民也赞同,笑对他点了点头。
会试有条不紊地举行。
考试之日,举子们自备蜡烛、饮食,以及各种考试所用之物,通过层层关口,鱼贯进入贡院。
这些举子自晨开始入院考试,至暮方退。
唐制规定,举子们到了晚间还没有交卷,许烧烛三条。
若三条烛用完,则必须交卷。
李世民这日早朝之后,轻车简从来到贡院对面的城楼上观看。
就见一千余名举人手携脂烛餐器,肩扛单席,听到吏员呼其姓氏则入于内。
其时天色尚暗,如长龙一般的队伍缓缓移入贡院。
李世民看了一会儿,忽然纵声大笑:“天下英雄,尽入我囊矣。”
放榜之日,榜前万头攒动。
就见进士科黄榜上,褚遂良以头名得中,成为新科状元。
人群中有人知道褚遂良的来历,不免嘀嘀咕咕:“知道这褚遂良是谁吗?他是现任吏部尚书的公子啊。
都说此次会试公正无偏私,看来也未必呀。”
其实褚遂良得中状元,尚费一番波折。
考生们经过帖经、经义、策论、诗赋考试之后,陆德明等一班人认真地阅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