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由朕与他们亲自交谈。”
长孙无忌带领这十一人入了显德殿,他们随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跪拜,三呼万岁,然后战战兢兢起身,其中有人甚至簌簌发抖。
李世民和颜悦色道:“朕求贤若渴,令诸州举荐良才,你们经层层筛选选拔到此,胸中定有韬略异能。
长孙尚书本想在吏部依例测试,朕现在用人之际,就想将这些虚套路免了,若你们其中有人能将政道说出一二,朕可以当即予以授任。
怎么样?你们谁先说呀?嗯,你们谈话也不能漫无边际,朕即位之初曾有明诏一道,主旨是‘民为邦本’,‘抚民以静’。
无忌,你将那道明诏取来当场宣读,然后让他们谈谈看法。”
长孙无忌事先已得李世民的吩咐,早令人将那份万言明诏抄录了十一份,现在一一将之发到各人手中。
这十一人明诏到手,皆低头观看,殿内一时显得很寂静。
李世民立起身来走下御座,背着手慢慢踱到众人面前。
就见那十一人手执诏书埋头观看,许多人因心中恐惧,那诏书竟然在手中抖抖索索。
李世民嘴角掠过一丝微笑,心想这帮人久处乡间,没有见过世面,猛一下子到了皇帝面前,心中紧张也属正常。
时间慢慢地过去,不觉已过了大半个时辰。
李世民退回御座,问道:“大家已经看完了诏书,对其中有何缺失之处,可以尽情指摘,言无不尽,朕不会怪罪你们的。”
然那十一人依旧低着头,没有一人先发言。
长孙无忌不耐烦起来,略微大声道:“你们没听到皇上的问话吗?都来了一个时辰了,你们不发一言,莫非都是哑巴不成?”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9)
他的话刚一说完,人群中竟然有三人将手中的诏书抖落在地,显是紧张之极。
李世民制止了长孙无忌的喝斥,愈发和颜悦色道:“你们不用紧张,到了这里,应该与平日里无异。
嗯,你们不敢先发言,朕就点名了。
并州举荐来的颜仲良,十一人中以你年龄最长,这里的举荐语说你饱读诗书,有纵横之心机。
颜仲良,你先发言如何?”
颜仲良年约五十余岁,身材干瘦,留着一撮山羊胡子。
他听李世民点到自己的名字,慌不迭地答道:“陛……陛下,草民读罢这道诏令,只觉……只觉字字珠玑。
草民以为,皇上之话,那是……那是一点都不错的。”
说完,他脸上的汗涔涔而出,竟然打湿了他的山羊胡子。
事实上,颜仲良读诏书的时候,脑海中一片空白,诏书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他一点都没看进去。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微觉失望,又对其他人说:“颜仲良这样说,你们以为呢?”
那帮人面面相觑,莫能对语,只在那里相顾失舌。
李世民复对长孙无忌说:“无忌,想他们初入宫阙,未睹皇家盛大气象,心怀惊惧,有碍辞令畅达。
这样吧,你将他们移入尚书省内,改为笔试,也许他们能够正常发挥。”
孰料这帮人实在平庸,他们到了尚书省内,面对策题,构思弥日,终不达要旨,理既乖违,词亦庸陋。
李世民一一阅毕了他们的答卷,未免大失所望,叹道:“看样子欲速则不达呀。
朕心急求才,偏偏事与愿违。”
长孙无忌也很恼火,要求重罚这帮徒有虚名之人。
李世民道:“算了,可将他们放还,不要怪罪他们。
追根溯源,还是举荐他们的人办事马虎,不能识人。
可加重惩处他们,以举其非人,罪加一等。
唉,我前些日子曾经责过逝去的封公,怪他不能识人。
看来这识人之道确非易事啊。”
长孙无忌点头赞同。
李世民又道:“这次让各州举人,时间毕竟有些太仓促,还是要走科举铨选的路子循序渐进。
然现在亟须用人之际,依旧例选人,时间又太久了些。”
唐依隋例选人,每年十一月士子集于京城,至春而罢。
长孙无忌道:“是的,依旧例科举铨选,确实存在弊端。
对了,前些日子刘林甫建议道,可以四时听选,随阙注拟,这样也许更快捷一些。”
刘林甫现任吏部侍郎,是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