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页)
遭遇说了一遍。
“吐蕃?我听唐俭说过,近年来,吐蕃在那雪域之地势力渐大,想不到兴旺如此。”
李世民说完,暗自沉吟。
尉迟敬德说道:“这其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儿,吐蕃至今尚未有文字,要靠刻木结绳来记事。
何吉罗求取一封过所关文,竟然还要何吉罗自己用中土文字写成。
陛下,你说好笑不好笑?”
李世民摇头,说道:“不然,古人与今人之智力,其实区别不大。
孔夫子生于千年之前,然其一部《论语》,后人从未超越过。
由此来看,只要吐蕃有能人,其没有文字不算什么,可以短期之内造出来的。
唐俭仅对我说过吐蕃大概情况,其详情如何,毕竟没有何吉罗亲历所观准确。
像这位弃宗弄赞,年仅弱冠,而其功业超过其先祖数倍,不可忽视呀。
还有那位禄东赞,其居于边鄙之地,殷勤打探外境之事,其志不小。
敬德,你回府后,明日带同这位何吉罗到鸿胪寺,让他将吐蕃的风土人情详细说上一遍。”
“臣遵旨。”
“何吉罗愿意为官吗?他若有意,就让他到鸿胪寺谋一差使。”
“此人性好商贾,依旧想做他的香料生意,做官非他所愿。”
“那好,朕不强人所难。”
“陛下,何吉罗自西南入国,北上入京,一路上混了许多白饭。
他对臣感叹道:‘不料离开中土数年,国内竟然有如此大变。
可谓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一直在赞颂陛下的功业哩。”
李世民显然很感兴趣,急忙道:“他路上遇到了什么?你详细说说。”
尉迟敬德凭着回忆,将何吉罗路上的所观所遇说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缓缓站起身来,自言自语道:“何吉罗这样说,看来各州报来的奏章并非虚妄。”
他扭头对尉迟敬德道:“若何吉罗所言不虚,则验证了各州的呈报。”
“陛下,何吉罗为一异域之人,他与臣相交甚厚。
他所说的话,臣以脑袋作保,其中定然没有一点水分。”
李世民摇头道:“我不是怀疑何吉罗之语,而是对各州刺史报来的奏章有怀疑。
历来下面人上报奏章,喜欢报喜不报忧,其中多溢美之词。
我若看到这类奏章,就将之丢到一边,看也不看。
尉迟恭喜见故人 何吉罗路遇美景(12)
这些年,此类奏章太多了。
你今天说了何吉罗的际遇,看来我以前有些偏激了。”
“眼下天下取得大治是不争的事实。”
“嗯,想来也有些道理。
朕即位以来,贞观元年及贞观二年遭遇大灾,那时百姓困苦,国库空虚。
从贞观三年开始,年年风调雨顺,府库大盈,今年是贞观七年,看今年的光景,应该也是丰收之年。
贞观初年,一斗米须用一匹绢来换,到了贞观四年,斗米仅值二十钱,听说今年的粮价更贱,斗米仅值四钱。
粮食多了,价格当然要便宜。
天下百姓家户殷实,看来确实是实情。
试想想,若他们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何谈让路人来吃白食呢?”
“是啊,记得皇上多次说过:仓廪实而知礼。
果如其然。”
李世民哈哈笑道:“敬德,我让你读书,你何致没有长进呢?这话是古人说的,怎么安在我的头上?”
“还有一点让臣实在不解,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莫非他们都不爱财吗?”
“嗯,你问到点子上了。
这就是教化的力量。
贞观之初,封德彝他们让朕以严刑苛律管理百姓,独魏征等人力主用教化的法子施教于民,朕采用了魏征的建议,于是有了今日的结果。
管理天下非是行军打仗,你不仅要管其行为,更要体察其心理,因势利导。
否则,你滥施严刑苛法,则犯法者前仆后继,防不胜防。
有句话叫做‘法不责众’,若犯法者多了,法律就失去了作用。”
尉迟敬德对此话听得不算明白,但连连点头。
李世民见天色已晚,就让尉迟敬德留下来一同进晚膳。
尉迟敬德大为感激,心想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