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的事实,抒写了他自己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朝廷主降苟且的批判。他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作品,因此被誉为爱国词人。
………【第三十一节 陆放翁临终不忘九州同】………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宋孝宗赵慎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
公元1162年,宋孝宗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差不多过了十年,四川宣抚使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请他到汉中的幕府中办理军务。陆游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陆游的上司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韩侂胄担任宰相后,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之时,他将儿孙们叫到床边,留下了他最后的一首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十二节 文天祥一身正气照汗青】………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文天祥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1275年正月,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1276年,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1277年,文天祥率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这一年冬天,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他的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在路上,天祥只身逃脱,退到广东继续抗元。后来因叛徒引元兵袭击,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不为所动。最后元世祖大怒,将其关进大狱。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1282十二月八日,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