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刘晓跳下车搀扶着余老下车回家,他一边将手中的火车票递与余先生,一边欣喜地打量着眼前的老房子和老胡同。临走时,一副满脸美不胜收表情的刘晓叮咛道:“这是去扬州的车票,您收好。”说话间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胡同街道、老房子、门墩、门首什么的,很仔细地环顾着四周,他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似地不无羡慕地对余老说道:“你这儿住的环境真好,这老房子,老胡同,看着就舒服,有种老北京城的韵味,我真喜欢这里的,多有文化底蕴呀…。…”他还想说些什么,不想余老一句话将其的感慨陈词挡住:“刘晓你们家,一定住楼房吧。”对余老生硬且简约的回话,刘晓全然不理会其中的含义,他仍想说些什么,无奈余老己一步迈入家门槛。刘晓一个人冲着周边的老房子,细细地上下左右地打量了许久,着实观赏了一番,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车上。随手打开收音机,一脚油门,车飞驰般上路。仍沉浸在狂喜中的刘哓,不禁伴着车内音箱传出的“欢乐颂”乐曲吹起了口哨,欢快旋律的乐曲声与清脆的口哨声从车窗中传出,洒下一地。
要说刘晓与余启明还是大学校友,不同的是余老上学时该校称为学院,而刘晓的毕业证书上的印章是大学字样。刘晓是这个园艺系的高材生,他毕业走向社会的人生路走得很是顺利,一出大学校门就进入了中央级的出版社。这很令同学们羡慕甚至有点嫉妒得愤愤不平,但这也没辙,谁让他的什么姨夫正好在出版社的上级机关原林业部里工作呢。别看他刚出校门年龄不大白白净净的一幅书生气,但为人处事还有些城府,多干活少说话,交办工作积极努力表现挺好,人缘也不错。也因此这回被社总編相中并委以重任,与余老合作成为该大作的责任编辑,当然,也不排除他自己的摄影作品曾两次获市记协举办的摄影大赛的优秀摄影奖,这其中也有一定推波助澜的功效。他的喜悦还窃窃夹杂有只他自己明了不能明说的原因:一个借此次编书外出采风机会,完成个人心仪创作愿望的实施计划。
(胡同内各式宅门门楼)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
久居京城东北区域老街平房的余老是个地道老北京人,住房也是京城里最常见最普通的一所私宅。年久失修的随墙门楼是灰瓦双向坡的普通式样,门框内凹其中,厚厚的有半尺多高的门槛中间磨出深深的孤形状,大门的朱色油漆早龟裂并变成棕灰色而且大多剥落,露出木板棕麻腻子,虽经历“*”时又是凿又是涂抹的刻意铲除掉,但眼前仍然依稀可以辨认出大门上旧有的门联字迹:“忠厚传家久”和“读书继世长”楷书字。门面上的铁门首因图饰己磨损仅有外型也就躲过那场劫难幸存下,而街上众多门面的铜门首就早归“四旧”收缴了,仅在门上留下几个通孔了。临街门楼二端刻有蝠(福)、鹿(禄)、桃(寿)、喜鹊(喜)图象石刻的箱型门墩 ,门框上方有残破的戏文砖刻,也是当时因为用泥抹盖上,也才存留下来。走进院迎面是砖搭几架上的几盆作功与盆器考究的松柏类和石榴树桩盆景,正中下方是一件中型峰峦叠翠的山水盆景。院墙攀有开有杏黄色花朵的凌宵藤,院落充满绿意。通过院中后来搭建厨房旁的狭小通道,就来到正房,三间北屋为卧室、客厅兼书房,屋内中西合壁的摆设。靠两面墙而立的书架上摆满各类书籍,多为园艺类和众多的盆景专著,也有书画类的精装书、还有陶瓷、园林等方面书籍。墙上的老旧的字画挂轴,写字台上的文房四宝和青铜、石刻摆件,并有几块不大但造型与色泽都有不错的姜石和灵壁石摆放在书柜和几架上,为房间平添了几分雅气,令人一迈进院门就感受到传统的知识份子家庭氛围。
百年老宅到他这辈己是第三代了,他的爷爷随义和团从山东老家挥舞着大刀奔向京城,砍杀外来侵略者保卫大清朝,队伍打至天津时,因朝庭内外原因被解散而告终。慈禧“老佛爷”念他们效力大清的忠心,将他们这些骁勇善战的士兵驱赶到京城南右安门西南的田地安置,让他们为皇宫种菜蔬为生,整齐划一的青壮年男子汉又是集体迁居的种菜专业户,很有兵营的规整,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菜户营”地名。见过世面头脑灵活的祖辈见宫内鲜花有需求而且花要比菜“金贵”了许多,于是又打通层层“关节”,获得了为宫里种养供应鲜花的营生,就举家来到了菜户营西南方向十来里的地方,那里的土地满是细沙土质,捧在手中会顺着手指缝成线状地漏出,种庄稼不长却很适宜养植花木的地方这块土地的樊家村、皂甲庙、草桥村、纪家庙村、看丹村等周边上下十八村,村村以植花木为生,又各有干秋地种植不同的花木。有种牡丹的看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