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配套、谈到了居室摆设盆景的心理和生理效应……话题其实就是一个:就是人的生活环境与盆景大小、摆置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成因。
三十五
上海的早晨,显然是一天中最热闹、喧哗的时刻。街道上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响声;早市里招呼声讨价声;早餐店老板的叫卖吆喝声……共同奏鸣着上海晨曲。余老与刘晓几经转乘公交车,来到市中心黄浦区内高楼大厦背后的一条僻静的街道,这是条老街,街道两侧花岗岩的马路牙子的边角己被磨圆。沿街是一排排十几年前到处可见,现在渐少有的旧式的二层居民楼,暗红色细砖墙、暗红色平瓦的坡型屋顶、青灰色条石的门框、黑色无光泽油漆的对开式街门,被叫作“石库门”的旧式民居。
在上海被称作“石库门”的老式民居,构成旧时上海除了洋房和棚户区外的最常见的占绝对多数民居形式。“石库门”的叫法可能与大门的结构有关,大门采用青石条作门楣和门框,门是乌漆厚实木板做成,上面有三角形、园弧形、长方形门头装饰的门扇。在沪方言把物包套,勒固另一物叫:“箍”,以条型石“箍”住门就叫“石箍门”,于是就因“箍”与“库”音近,而将文字写成了建筑上用字的“库”。“石库门”为老上海典型民居,以大门紧闭后形成高墙小院的独立空间,在喧嚣的市景里,创造了闹中取静、温馨私密、恬静宜居的民居,百年上海人钟情的石库门生活。石库门建筑又是个精细的城市空间布局系统。在这里,住者进门入户,出门是弄堂,出窄弄堂到宽弄堂再到街道,依次有序地展示城市的人文格调。石库门民居为中西合壁建筑,它即有中国四合院的闭合空间结构,也有西式楼的内部组成和外墙上的西洋建筑浮雕花图案,典型的海派人文吸纳百川的特色风格。
在一座石条门楣上写着“威海路五弄二号”紧闭的双门前,余老又细心地对照了一下信封上的地址后轻轻敲响门。开门是位长者,有六十开外,清秀的面庞、睿智的神情,随着他眼睛瞬间的对焦和脑海记忆库的搜索,余老与开门者两人同时地互道:“你好!”两只手也同时握紧,居所主人是上海乃至全国赫赫有名制作微型盆景的大家赵利民老先生。随即余老与刘晓二人被主人让进了门,进门是天井,即是被墙体、厢房、客堂、附房、天井围墙、后围墙和大门的高墙围拢而成的仅几平方米大的小院,天井不大的空间上下左右摆满了各种家什和众多的盆栽,各样的绿植滋长在小盆小罐。从院落摆布到使用功能倒像个多功能的厅堂,它是院与外部的联接,阳光、雨露从这里投入,院内花草由这里向外绽放。迎面客堂是会客厅,厢房是饭厅兼居室、劳作间的多功能厅。客堂室内不多的几件家具,一些老式旧桌椅和老式米柜,家具经不断地擦拭已少有油漆,清楚地露出木料的本色和纹理,看得出房主人的勤劳和生活的精细。房子只有前后不大的窗户,室内显得有些昏暗,在屋内一隅有窄窄且陡立的仅供一人上下的木制楼梯通向二楼,楼上是卧室兼书房,上海平民的典型普通民居。
房主人见来了北京出版社的客人,热情地招呼着喝茶并迫不急待地说起盆景和盆景书。刘晓趁此机会在院内、屋里随意地看着。红砖墙围成的小院里见缝插针般地充分利用空间,在搭成多层的几架上放置各样的盆景,大多数是小型的树桩包括附石树桩盆景,所用盆器很讲究,多是中上等成色,价格不菲的各色造型精美的工艺紫砂盆,屋内两扇迎阳面的窗台上和书桌旁都放有做工极好的红木料的方型、园型、葫芦型状博古架,博古架格层上面摆满干姿百态的微型盆景。所用盆器如酒盅大小,有园柱形、常方型、椭圆型、多角形、莲花瓣形数不胜数的各式各样的盆钵,多为紫砂盆也有少许的小石盆和釉陶盆、瓷盆。盆中裁种的各类植物虽小犹荣:一株株用五针松、地柏、小叶罗汉松、龙柏、六月雪、小苏铁、雀舌黄杨、矮干文竹、小凤尾竹、榔榆、雀梅等常绿植物种,经独具匠心的蟠扎、修剪制成的或直干式树冠矗立,或斜干式劲枝抚远,或悬崖式枝叶探海下垂,或枯干式枯木逢春,或提根式蟠龙巨爪状,各式各样不胜枚举。精心巧手制成的微型盆景显而易见的人工痕迹,大大地制约了人的想象力,“迷你”的树桩,让人联想到平常所见的各式盆景,而不能像观传统盆景中的树桩那样可以联想到树木、树林,这大概是人思维的习惯性所致,人大脑联想与想象是递进的,逐步地以小见大的原则。但就眼前的生活空间相对而言,在不宽敞居所里能有摆置盆景的意境已经是很惬意了,况且如此琳琅满目的绿色雕刻艺术。
因地制宜地开辟艺术天地,这恰是人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