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页)
吧,这样算下来一年才能做一万把。新枪要形成战力起码要等五年,要形成绝对优势横扫农民军和后金军起码要等五十年!
五十年,开什么玩笑,那个时候我们的小皇帝都变成老皇帝了,再说大明这个样子能不能撑五年都不知道,再等五十年,大明早就亡国了。
朱慈炅决定不再等了,先把人招齐了再说,光发工钱他还是能撑几个月的,到了八月份看收上来多少税赋再决定一个月生产多少燧发枪。
他一道口谕下去,王恭厂开始疯狂招工,就从灾民里面招,只招军户和匠户,名额一万,学习两个月,每月饷银三两,两个月后考核,合格的每月饷银五两。
同时,毕懋康和宋应星也开始试制新型燧发枪,具体性能还要做出来才知道,但这成本计算出来了,就算每把燧发枪配十个药室、一百发子弹,那也得一百两银子,一万把就是一百万两,十万把就是一千万两!
当了这么久的皇帝,朱慈炅从未感到如此艰难过,做什么事都要精打细算,不然就有可能出现财政危机。皇帝当到这份上也算够倒霉的了,难怪崇祯皇帝朱由检那会儿会神神叨叨的,想干什么都没钱,穷的连军费都凑不齐,这样的日子连续十多年,没变成神经病已经算他够坚强了。
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自然不会穷到那种程度,只要日兴隆的分号散布到全国,一年少说也能赚个一两千万两。但这会儿正是他最艰难的时候,国库空虚,日兴隆还在起步阶段,赈灾、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后金入侵,到处都要花钱,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破产。
好吧,毕懋康你们给我悠着点,先做十来把燧发枪出来试试,做多了朕就没钱发工资了!
第三卷 第十一章 入不敷出
盼望着,盼望着,八月份终于到了,户部开始组织各清吏司官员奔赴各省监督税收,再有半个月时间各地税赋就将陆续收上来,终于要有钱用了。
没钱的日子真难熬,朱慈炅这两个月几乎什么都干不了,他只能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新型燧发枪的试制上,用以打发时间。
徐光启和毕懋康等亲信经过几年的培养已经慢慢有了工程师的水平,不管是什么设备,只要朱慈炅把大概意思一说,他们很快就能做出来。但新型燧发枪并不是说做出来就能做出来的,武器的性能一般都处决于高精密度的零件,新型燧发枪对零件精度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这个时代加工能力的极限。
首先是枪管,膛线的精度虽然不影响子弹出膛时的加速度,但如果膛线稍微有点瑕纰子弹出膛后就会形成偏移,也就是说只要膛线刻上去射程是怎么都能达到五百米以上的,但是准度就不能保证了,子弹出膛是哪怕只偏移一毫米,一百米以后就会偏一米左右,三百米就会偏移五米以上了,一个人才多大,偏移五米之后还打的中吗?
这个问题很是困扰了朱慈炅他们一阵子,拉膛床看似简单,拉出来的膛线却是千差万别,朱慈炅一发狠,把所有拉膛床的零件都用磨床磨了一遍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然后就是子弹了,别看只是一个简单的圆柱形前面车个锥度就行了,前端的圆锥和后端的圆柱如果稍微有点不同心,子弹出膛以后也是到处乱飞。
这个问题众人也琢磨了很久,这次是宋应星制作了一把特制的车刀,让子弹可以一刀成型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最后就是可拆卸式的药室了,这个药室的精度要求是最高的,它与枪管还有燧发装置的连接处哪怕差上一丝一毫都会漏气泄压,这漏气泄压缩短了射程不说还容易伤到士兵的眼睛。这里说的漏气,说的可不是漏空气,而是漏火花,如果一不小心喷眼睛里,不喷瞎了才怪。
这个问题就更麻烦了,药室可不是个规则的形状,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加工出来,最后众人把所有工序的机床全部改装成专用机床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等新型燧发枪的样品试制成功差不多也到八月份了,现在朱慈炅就等着增收的税赋到位了。
他估摸着这次大概能增收一千五百万两的税赋,其中农田的租赋大概能增收五百万两,商品的交易税大概能增收一千万两。
这一千五百万两怎么用他早就计划好了,首先要给迁移的灾民准备红薯种苗,起码要花两百多万两;然后辽东的军费要补上,这块又是四百多万两;还有陕西和山西的农民起义军也要去剿一剿了,去一点人剿还不行,起码得上十万,调动各地卫所的兵力又得三百多万两;最后还剩下四百万两左右朱慈炅准备将京营扩编到十万人,每个人都配上新型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