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布鲁诺
或许是因为太珍爱自己的儿女,太强调自己爱的无私与奉献,因此我们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保护,这种保护既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所谓精神层面的保护,指的是我们的家长总是尝试着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自己的生活观念来替儿女做出选择,诚然,这种选择的出发点无可非议,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家长们往往会忽略的一点是:
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独立的过程。
这种独立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当孩子开始成长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大到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小到对自己的喜好,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其结果就是在各个问题上倾向于自己做主。
由于孩子和家长在对待社会、人生的观点和态度上存在着差异,矛盾就不可避免了,其结果往往是令双方都倍感痛苦。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幼稚甚至愚蠢的,因此,出自于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对于这样的行为无不给予坚决的打压。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往往却是孩子内心身处想法的反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
曾经有两兄弟在同一连队中服役,其中一个在战斗中被敌军子弹击倒,逃回的一个则向指挥官请求,允许他返回去找他的兄弟。
指挥官说:“他可能已经死去,你冒生命危险去带回他的尸体也没有什么用。”
再三恳求,指挥官终于答应了。当士兵背负其兄弟回到部队后,受伤的兄弟死去了。
于是指挥官说:“你看,你冒了生命危险,但是却毫无结果。”
士兵回答道:“不,我做了我想要做的事情,而且我也得到了回报,当我爬过去抱着他的时候,他说:‘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就是觉得你会来的’。”
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呢:在某些时候,你就像是故事中的指挥官,而孩子就像是故事中的士兵呢?
第二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7)
在许多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士兵一样,总是喜欢去做一些看上去很愚蠢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蠢事,却代表了孩子们的个人志趣与个人意愿,当孩子独力完成了这些所谓“蠢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而家长对于孩子意愿的压制,则无异于对其意愿的漠视,志趣的扼杀,进而形成了持之日久的心灵暴力。
这种心灵暴力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其一:来自家长的过度保护,与个人独立性发展之间的冲突。
其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难以认同,甚至以强制手段进行打压。
简单说,这两大表征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暴力因素的全部,而正是在这种“心灵施暴”的过程中,家长本应当基给予孩子的心灵关怀逐渐地散落流失。
就这样,我们的孩子总是感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限制,或是根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我们的家长则感叹现在的孩子过于复杂、过于任性,孩子实在不懂得家长的一片苦心,倍感家庭教育的艰难,从而给两代人都带来了心灵上的痛苦,让双方都感到了巨大的困惑,以至于无从解脱。
接下来,我们就将从构成心灵暴力因素的两大方面入手,一睹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关怀缺失的形成机制,立足于孩子的未来,预知这样的缺失,究竟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当我们对这两点了然于心之后,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以及家长究竟该如何如何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也就变得不再迷惑不清了。
6.家长与孩子的双边思维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在几年前的一个电视节目中,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个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学校里住宿过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