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2 页)
湾和城市上方的利剑。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走。我站在原地,恐惧得发抖。我好像还听到了一声巨大的、永不终止的呐喊,刺破了整个宇宙。”
那是一声注定要回荡整个世界的呐喊。但对于蒙克本人来说,这是一次恐怖的体验。“有好几年,我几乎快要疯掉了——那个疯子会对着我扬起他那扭曲了的脸,”蒙克接着写道,“你知道我的那幅《呐喊》吧,那段日子里。我已经到达了极限——连我的血液里都充满了大自然的尖叫——我一直处在崩溃的边缘。”
几十年之后,《呐喊》就会赢得全世界的赞誉。它不会再被看成是一个男人对其所经受的痛苦进行的表述,而被看成了一声绝望的呼喊,可能来自世间的每一个人。蒙克已经感觉到了极度的恐慌,并被恐慌彻底淹没。半个世纪以后,随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失去生命,随着核弹带来的死亡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这种感受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共鸣。不断地有各种思潮——咖啡馆里的存在主义、伯格曼电影中沉郁的调子、上帝已死的谣言——推陈出新。1961年3月,《时代》杂志撰文对新的时代气息进行了总结,封面故事以“罪恶与焦虑”为题。封面插画是什么呢?《呐喊》。
如今《呐喊》随处可见,它被永无休止地复制在海报上,甚至是心理学的教科书上。《呐喊》所获得的声望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也算是一种敬意。有趣的是,绘画和雕刻有时候就像某一类名人,会因为有名而变得越发有名;每当这个时候,人们可能又开始轻慢它们、侮辱它们,认定它们被过度拔高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会给蒙娜丽莎画上两撇小胡子,会给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穿上拳击短裤,格兰特?伍德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成了早餐麦片的推销员。
对于爱德华?蒙克来说,他不是一个心理扭曲的人,《呐喊》所经受的命运是一个残酷的玩笑,残酷得超出了他的想象。当初他开始绘画的时候,一直怀有期望,希望自己的观众们能够“理解其中的神圣意味”。而现在,他的绘画当中最著名的作品,成了钥匙链、万圣节面具等物品上的装饰图案,麦考利?库尔金在《小鬼当家》(Home Alone)这部热门好莱坞电影中把那张脸变成了一个吓人的工具。而《呐喊》当中的主人公,一位艺术史学家已经发表了断言,现在成了“人们日常熟悉的笑脸的对立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