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1/4 页)
国内也一直有很多人说“最好的艺术就是适应观众的艺术”,“只要符合观众的欣赏需要就是好电影”,“观众觉得好看就行,因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
香港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行的。片面的强调观众的喜好,为了商业利益投其所好,其实是在透支观众的审美疲劳底线,观众的趣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固定的,即使有变化也不容易被创作者觉察。就着观众的兴趣拍电影,必然造成资金的重复投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跟风。时间一长,数量一多,观众就不买帐了,香港电影就是这样失去市场的。
所以要一边适应市场,一边寻找新的审美方向,要培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这种方向,这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创作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短视的追求商业利益,为了赚钱而赚钱,早晚会落得没钱赚。要宏观和局部结合,要尊重市场,更要尊重艺术规律,就象国家搞经济建设,既要开放市场,又要注重宏观调控——电影事业要同观众的欣赏水平和电影修养一起进步。
文化产业首先要适应观众,以人为本这没有错,但是这里有个比例的问题。一方面,要注重观众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有一种引导的主观意愿。这两方面,前者体现为各种商业元素,后者往往体现为一种艺术含量,一种思想文化蕴涵。两者的比例,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基本是前者八成对后者的三成,中国的商业实践可以多一些,因为我们族有思辩的文化传统,至少应该要达到七成对三成,也就是所谓的“商业艺术片”。
星爷忽然从自己的沉思中惊醒,他看了易青一眼,见他也在发呆。
易青抬头,看见星爷也在看着他,两人四目相对,禁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中,易青再次握紧了手里的道具硬币,那是喜剧之王周星池给他的一个承诺!
有朝一日,这两个男人,将会把整个香港影坛的天,翻过来!
第三卷 第十三章 双料最佳女配角奖(上)
元旦之后没多久,学院就放假了。
易青回到家乡,跟父母过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春节。
易青的妈妈见儿子的第一件事,问的不是儿子在北京过的好不好,而是问那个在赵保刚的电视剧《绝爱倾城里让观众掉了无数眼泪的可爱乖巧的新星卢云,跟暑假里和儿子通电话的小云是是同一个人?
易景当然说是。然后马上解释小云并是自己女朋友,只是“好”朋友。
从哪天起,易妈妈逢人就说,《绝爱倾城里的那个演妹妹的,是我们易青的“好”朋友的咧!
易青给小云发了条短信,笑她现在已经是家庭主妇们心中的偶像,如果全国评选妈妈们心目中的“最佳儿媳”,她一定高票当选。
这让易青莫名的想到一句公告词:娱乐无处不在!
过完农历年没多久,易青就接到依依的电话,要他早点北上回京。原来依依在拍冯晓刚的戏赚了一些钱之后,已经跟妈妈商量,搬到北京去住,享受比较好的医疗环境,也可以就近照顾。
易青在电话里交代依依要想清楚,手上的十几万块钱是很不经花的,而且到了北京,老家当地的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就不能用了。中国的医保福利虽然差点,一年下来也有四五万,到了北京,这笔钱等于全要着落在依依一个女大学生身上。要是没戏没公告拍,母女两个可就全瞎了。
依依的妈妈那种病,就是个烧钱地病,每周三次洗肾。一次都不能少,一毛钱都不少要。
依依左思右想,还是告诉易青,她决定在母亲有生之年尽尽孝道,要是一年五万块都赚不出来,她觉得自己这个做女儿的也太没出息了。
既然依依要做孝女,易青这个做男朋友的总能支持她。于是,2008年的寒假就成了易青上大学以来最忙碌地一个假期。
易青先跟自己父母请了假。大年初五刚过,易青就要出发了。
正好那两天《影视同期声》报导《红楼梦》,剧组开放探班,允许记者采访和演员亲友进入拍摄场地了。易青的妈妈立刻把这件事情跟儿子提早去北京联系在了一起。神秘兮兮,眉开眼笑。
易青虽然哭笑不得。却也没心思多加辩解。
易家两老当然是放行了,易青大一下学期开始就不用跟家里要钱,自己养活自己了,这么有出息的儿子他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易青先做火车到江苏,再换长途车到了依依家所在的小城。他以依依同学的身份去拜见了依依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