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出来。但更多的人却不是冲这个来的,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他们或许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责任,也没想过自己还有公民责任。
这不完全是他们的错,就像一些有识之士所说的一样,仅仅用道德来谴责这些怪象是没有意义、也是不公平的。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有其他可行的路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这就是路径依赖——即使一万个不情愿,你还得这样去做,别无他途,除非你甘愿过苦日子。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踏上这条路。
“读书改变命运”必然成为多数学生的唯一选择,他们需要解决的不是国家的问题,不是人类的问题,不是公民责任,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他们面临挨饿的威胁的时候,空谈大学精神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重建大学精神的呼声此起彼伏,但不是重建大学精神不重要,而是这几乎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在大部分的资源被少数人垄断的情况下,“读书改变命运”必然成为多数学生的唯一选择,他们需要解决的不是国家的问题,不是人类的问题,不是公民责任,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他们面临挨饿的威胁的时候,空谈大学精神是没有意义的。
读书,找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希望,也是在他们身后默默地支持他们的父母们的希望。正因为我太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我才在本书前面几个部分里,反复强调要教会他们一技之长,作为安身立命的本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把大学教育的作用降低到这个层次(就是姚国华先生和钱理群先生所痛斥的“现在的大学就是打工仔培训机构”),实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之举。
事实上,不少大学连“打工仔培训机构”的职责都没尽到,很多大学毕业生被排斥在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大门外,因为他们“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普通劳动者”。我在前面几部分里,已经对此有过粗浅的阐述。如果大学连教会学生一技之长都做不到,就更不要奢望“大学精神”了。
让大学生们学会一技之长,至少能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至少在他们获取报酬的同时,还能为这个国家做点实际的事情,这比培养出一批只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却什么也干不了的蛀虫,于己于社会都要好很多。
一所大学能认真教给学生一技之长,它就能树立起负责任的姿态。教育是师生间合作的劳动,唯有负责任,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而这种负责任的姿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出负责任的心态来。
认真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还能拾回学生对大学的信任。现在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比信任更稀缺的呢?一旦学生开始信任大学,这种信任就会在他的心中放大,他的信任就会向外发散。也许,在不知不觉中他会拾回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10)
认真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还能帮助学生拾回安全感。他有了一技之长,就相信自己走出大学校门后能够很快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就不会担心流落街头,就不会担心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就不会担心对含辛茹苦养育他二十多年的父母无法交代,就不会担心找不到遮风挡雨的那片屋檐……
认真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还能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我在前文里已经阐述过,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能干什么,极度的不安全感,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他们有了一技之长,就会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自信就会重新回到他们的内心。
在认真学习一技之长的过程中,他们还能学会动手的好习惯,还能学会与他人在工作中如何合作,还能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还能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会学到掌握劳动技能的方法,这种方法,他们将终生受用,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综合适应能力。
只要拾回负责任、信任、自信等美好的东西,他们就会悄然发生变化,就会澄清混乱的价值观念,就会逐渐明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也许,他们就会伸手摘取那高尚的品格。
这是梦想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我看来,在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发生偏差的情况下,与其强行灌输空泛的“大学精神”,还不如顺应他们的需要,教会他们劳动的技能,让他们首先好好做一个人,一个自信的、负责任的人。
我又一次想起了贝布尔的话:让个人的行为和内心统一,是整饬社会混乱的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