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青春断代史 1
我是怀着惭愧之心来写这些文字的。我陷入愁怨,时常抱怨自己处境尴尬,对这种心情我早已经腻味了,想摆脱可又不能。
我丧失了什么呢?
我想仔细地清查一下我的内心之地是如何的陈旧,这可能对我认清自己有所帮助。
童年和少年的路是在父亲铺就之后,在他的不断鞭策下,我咬着牙走了过来的,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路面上的那些沙石都是父亲如何从他的观念中收拾来的,都具有怎样的功用?在上面行走的感觉之独特,可能要影响我的一生,至少已经影响了我近20年。
我像一块泥巴被父亲捏把捏把捏成了泥人,按他自己的意思给我创造样子——父亲是特异的,在性格方面,我过多地因袭了父亲的固执和高傲。自视甚高不是好的品质,它所带来的盲目和沾沾自喜,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己的肤浅和轻薄。同时它又是自省的天敌,这一点所造成的后果,我认为我至今没有弄清楚。现在看来,情况不妙,让我几近焦虑。
青春断代史 2
父亲是个农民,他五十年来没能走出过河南这片土地,现在父亲虽然还不到50岁,但看起来他已经没有活力了,在父亲身上我看到的是无限的压抑和强烈的自我否定(长期的痛苦来源于挣扎而得不到解脱,它的结果是麻木和扭曲),他已不能主动地容纳任何别的东西了,只能本能地吞咽他的历史给他的任何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关心孩子,关心自己平生创下来的几幢房屋,面无表情地和同样痛苦的母亲过日子,吵嘴,生活里充满了无奈。(农民,这个角色,父亲做得很是蹩脚,虽然他用自己的聪明和勤劳成了村里的最富有者,可是他仍然觉得自己极度的贫穷,他更需要精神上的自足,这一点上,他不是农民了。是什么呢?知识分子?他所读的书却只能让他更困惑,更痛苦。)
再说母亲吧,母亲的勤劳和简朴,说起来让我流泪,母亲没有上过学,她受的全部教育内容来源于她的父母以及她的经历,这些背景使母亲对理想的追求极其简单和坦白。她只是寡言少语地生活在我们大家营造的并不融洽的生活氛围里,而无怨无悔地付出着,无休止地劳动。她的全部语言只是唠叨,内容简单,只是重复。她不是为自己唠叨,而是怕我们不好。母亲最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她感情的冷漠,她觉得在感情上,她一无所有,极度贫穷。这是残酷的,是现实生活在她的心上冷冷地刺入的刀子,放干了她的血。她并不能够说出这种感觉,她不会修饰,不会表达。如果她在我面前痛哭时,我不能体味的话,那她的这种伤痛便再无一人能知道,这时母亲像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受了委屈的小女孩儿。可父亲也是黯然地呆在另一处,那神情极是落寞,但不是为母亲,而是为自己。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的话,那母亲却是无辜的,她没有权力选择道路,从出生到嫁人她的生活都是既定的模式,这不是母亲一个人的悲剧,可母亲并不明白这些。七十年代末的农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父亲同样沿着这条路走进了这种模式,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父亲的一生就这样被固定成了这个样子,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腐蚀,被风化掉,这一切又似乎是无可奈何的。父亲没有背叛自己的性格,这或许是自以为是在作祟——他没有创造一个新“自己”去做更纯粹的追求。
由无奈而产生的不甘情绪,使父亲对我的出生抱了太大的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希望。
。 想看书来
青春断代史 3(1)
20年前,6月18日的那天凌晨,我嗷嗷地闯进这个人世间,开始了自己充满了骚动的人生之路。唉!
我们那里变化一直不大。20年来这个豫北小村,仍然保持着它的原样,若说变化那就是:20年前的面无表情的脸已被今天的同样面无表情的儿子的脸代替;过去的爷爷大半被填进了野地的荒丘里,活着的老头子们整天蜷在街头墙角打瞌睡,老迈而昏聩;过去的父亲现在已成了携女带孙的一脸皱纹的爷爷了,邋遢而知足——过去的儿子如今已是愁苦的父亲了,如今的儿子是我从未谋面的新面孔,只是有点熟悉。我好像刚才还像他们一样,流着鼻涕弄得泥狗似的,溜着墙根回家吃饭。
可能他们将继续这样无变化地再衍生一辈,因为这里除了流行于孩子口中的情歌还算潮流外,剩下的勉强算潮流的就是,三五成群的老少串门看看美国的盗版A片了,这是外出打工时揣回来的私货。时代进步只给他们一些零星的残余。这里是所谓文明社会的一个角落,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