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侃:时光就像妈妈织布的梭子一样,过得很快;也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只是眨眼的工夫,就消逝不见了。你要是不用心读书,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从此,小陶侃发愤用功读书,十分珍惜光阴。
有一天,陶侃父亲的几个生前好友途经这里,因冰雪封路,天色将晚,就来陶家借宿。但陶家室如悬磬,没有食物招待客人。湛氏就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把长发剪下,编成假发,出门卖与邻人,换回酒菜招待客人;还撬下家中的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切碎喂客人的马。这就是陶母“截发筵宾”的动人故事。
后来陶侃出任县令,在赴任之际,湛氏又送给陶侃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荣华富贵;一块白色土布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信,愧疚万分。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被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六、欧阳母亲教子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是当朝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等他长到五六岁时,母亲郑氏想让儿子读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写读,积累知识,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是第一名。20岁的时候,他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郑氏还经常将丈夫为官的事迹讲给儿子听。她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研究。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常常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所以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和一垄地。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母亲郑氏语重心长的教诲,激励欧阳修成就了一生的功业,形成了他关心朝政,直言敢谏,积极倡导改革文风,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的优秀品质。
吴用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听得如痴如醉,敬佩有加。我深为自己没有早点听到这些故事而懊恼,也深为自己不懂教育方法,没有对三个儿子进行早期教育而后悔。我很动情地说:吴先生,请你以后多帮助我开导教育他们哥儿仨吧!在以后的两年多里,吴用就经常和我的儿子们交往,成了我家的常客。
七、没想到吴用把我的儿子引上了歧途
所以,当吴用先生两年以后再次来我家,同三个儿子喝酒的时候,我不仅没有反对,还非常支持!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吴用借口他教书的一个大财主家要办筵席,想用十数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鲤鱼,特地来这里求我儿子们想办法为由,把弟兄仨聚集到一起喝酒。然后,慢慢把话题引向了水泊梁山,说那里的鱼儿又大又肥,如何不去捕些来?小二他们告诉吴用:梁山上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叫做豹子头林冲,武艺超人。他们聚集了好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还把八百里水泊占住了,绝了俺们的衣饭。而官司捕盗每次下乡来,都是祸害百姓,把老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都逮住宰吃了,最后还要用盘缠打发他们起身。可是一同梁山的强盗交手,就都吓得屁滚尿流!阮小五还表现出对梁山强盗们的无限向往: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府;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真是快活透了!我们弟兄三个都有一身好本事,啥时候也学他们的样子,潇洒一回!
吴用听到他们弟兄三个都在说些天不怕地不怕的话,这才告诉了自己这次的真正来意。他说:我的三位好弟兄,不是我坏心术来引诱你们,因为这是件惊天动地的大富大贵!当朝蔡太师是六月十五日生辰,他的女婿梁中书,搜罗了十万贯金珠宝贝要起解到东京,给他丈人庆贺生辰。如今东溪村的保正晁盖想要请你们去商议,聚集几个好汉,在山凹僻静去处,劫取这一套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