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屈指一算,离上京还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做些什么呢?想着想着,他拿定了主意。
第二天,他与南昌知府商议为王阳明立祠事宜,那知府倒也豪爽,立马同意。接着便请人规划,聚集砖木,召集工匠,仅仅三个月在南昌城耸起了王文成公祠,徐阶终于了却一桩心愿。在祠堂落成典礼上,文臣武将,凡江西的方面大员济济一堂,虔诚地向阳明先生致礼。徐阶则文不加点,当场挥毫撰写了一篇《江西会城阳明先生祠新成奠文》。全文百字,盛赞了“致良知”的学说,称之为天下“至理”,表述了“我作斯(这)祠,志明圣学”的初衷。徐阶一反谨言慎行的常态,向桂萼之流,发起公开的挑战。看来时年三十七岁的徐阶赴京,与朝中奸邪依旧势不两立。那偈语的第二句“欲挽狂澜己下地狱”,莫非真要应验了?
大明名相徐阶传 第四部分(1)
第二十九回 全身而退归故里晤故人
飞扬跋扈乱纲纪获恶名
张齐弹劾徐阶,手段毒辣,用心卑劣,引起群臣反击,连几位部院大人也按捺不住,加入了弹劾张齐的行列,一时间弹章竟达三十余。隆庆帝下诏严斥张齐,并将张齐调出京城,以示严惩。但廷臣余怒未息,吏部尚书杨博上奏,议将张齐革职罢官。杨博的奏章举足轻重,张齐看来难逃厄运。
但是出人意料,反对的人居然是徐阶。徐阶想,自己苦心起草遗诏的目的之一,是在放宽言论,虽说张齐为人险诈,但因言获罪,岂不又是禁锢言论?便力主从轻处罚,而群臣固执己见。见朝政乱象已现,这也是徐阶决意急流勇退的原因之一。
见朝中大臣一面倒,纷起支持徐阶,隆庆皇帝也感到吃惊。徐阶威信如此之高,自己这皇帝怎么当?便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七月二十一日,允准徐阶辞官。隆庆准辞,满朝震惊,纷纷上本挽留,已然无济于事。请辞获准的徐阶向隆庆辞行,隆庆帝当殿面赐白金钞币,敕命“驰驿”,派官差由陆路经驿站护送回乡。
少师回乡,飞越关山,一路颠簸四十余天,于九月初四到达松江。“近乡情更怯”,不知家乡现况如何?旧雨皆健在否?常言道人去茶凉,今儿自己辞官,已然一介草民,不知家乡父老对己持何看法。一路上徐阶思绪万千。
驿车在松郡西门外一处停下,徐阶掀帘问故,原来已到松江府接官亭。驿车护送至此,便可回程了。徐阶掀帘下车,意外地发现接官亭下,已是黑压压人头一片,知府衷贞吉以下都在恭候,外圈围着的是父老乡亲。扶下张氏,徐阶快步走上亭去,衷贞吉等人在亭下排开,一齐躬身道:“下官恭迎少师荣归!”见此光景,徐阶知道,本想悄然回家的愿望落空了。他一手搀扶着张氏,一手拉着衷知府的手说:“你是我们家乡的父母官,何必兴师动众?”衷贞吉笑曰:“少师有所不知,得知少师荣归,不仅当地父老,即是卑职下属,也皆思一睹风采,并非下官刻意安排。”徐阶闻言,转身对接官亭下众乡亲躬了一躬说:“徐阶何德何能,敢劳众位乡亲?皆请回吧。”亭下众人这才看清,本乡这位官居*、名闻天下的首辅,葛衣幅巾,脸方须白,竟是一六十开外的老者。只是举手投足,与众不同。
民众散去不少,衷知府一行指挥衙役把徐阶的行李从驿车上卸下,搬上预先备好的车辆,一箱又一箱。众人讶异,这箱中恐怕都是……正讶异间,只听得哗啦一声,其中一个箱子落地,箱盖自开,书册散落一地。那衙役吓得面如土色。徐阶赶紧上前,弯下身子,把书册一本本捡起,拍了拍,放好。徐阶对那衙役说:“不妨,不妨,请搬那车上可也。”衷贞吉打趣道:“少师可谓‘夫子搬家……尽是书’也。”
紧接着,衷知府把徐阶请上马背,又让徐夫人上了小轿,众官员策马东行,将徐阶送往济农仓左近的徐阶府第。为让徐阶看看家乡的变化,还特意绕了些道。
一路行来,徐阶首先看到的是接官亭左近的元辅坊、柱国坊,不消说,偌大两个牌楼,是对自己的表彰。众人策马走过府前大街,只见店铺林立,店招飘扬。经谷阳门外吊桥东,又见牌坊耸立,正欲动问,与徐阶并辔而行的衷贞吉已抢先说:“此乃大学士坊,乃纪念少师晋升大学士时所建。”
大明名相徐阶传 第四部分(2)
折向南行,就是南禅寺,徐阶眼睛一亮,这一带的府宅,堪称宏丽。除了自己的府邸之外,又迤逦耸起五群楼阁,紧挨自己府邸的,是三弟徐陟的三处宅院,太平桥一带,是略逊楼院的一排排精舍。细问之下,这精舍是长子、次子、三子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