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1/4 页)
也因此,孙传庭有了这道旨意,为了让自己不步前任卢象升的后路。他虽然无兵无粮,却很快开始动手了。
首先,他招募各地的灾民、投降的流贼,从中精选兵卒,辅助于自己带去的少数家丁,便有了一支军队的雏形。
而后,对于朝廷没有拨下军需物资的事,他早有心理预期。有了那道圣旨之后,便向地方官府、乡绅、皇亲国戚征集军需物资。
在他看来,打流贼就是为了保住地方官府、乡绅、皇亲国戚的财产、人命,这是合着互利的事情。他们能保住官位,财产和性命,而孙传庭自己则能顺利整顿出一支可以剿贼的军队。因此,孙传庭一开始也是客客气气地上门,讲道理,摆事实,苦口婆心把其中的厉害关系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没想到,这些人竟然不配合,就像打发叫花子一般把他打发了。这让性格耿直的孙传庭恼了,敬酒不吃吃罚酒,他脾气一上来,就开始来硬的了。
虽然他还是手下留情,不敢闹得太过份。可他那种硬来的行为,在地方官府,特别是那些乡绅和皇亲国戚看来,这是要他们的命,是触动他们逆鳞的事情。动刀动枪上没法动得了孙传庭,就开始找门路上告,自己有途径的甚至直接高御状。
一开始,兵部尚书张凤翼还用自己的关系竭力压着,但没等他去协调教育孙传庭,地方上就已联名上告,人多力量大,一下捅到了御前。
文华殿内的张凤翼,听到崇祯皇帝问他话,不由得心中苦笑,该来的总要来的。他心中一横,抬头直视崇祯皇帝的眼睛回答道:“陛下,地方上经过流贼之乱,形势错综复杂。而臣举荐之孙总督性格刚烈,擅长军事却不善与人打交道。莫若让臣去一次,调查此事是否真为孙总督之错,若是,臣当场拿他进京问罪,可好?”
(未完待续。)
585 时来运转
张凤翼打得算盘也还可以,如果崇祯皇帝准他所奏的话,那选拔忠良之后前去榆林学习操炮之术的事就不用他负责了。
而他作为堂堂兵部尚书去地方,那权威自然就大了。且孙传庭是他所举荐,于公于私都得听他的话,事情就容易摆平。
但不是虚职的兵部尚书要离开京师,这事可真少见。内阁首辅周延儒首先就不同意,要是张凤翼撂摊子,崇祯皇帝还不把那事让内阁去督办。
于是,他马上搬出自己的理由,说兵部尚书去地方解决纠纷是小题大做了;而且这事说句公道话,孙传庭也是站在理之上,只是做事方式不对而已。朝廷下旨训斥孙传庭,让他以后不得再犯,这样就差不多了,毕竟流贼还要考孙传庭去统筹围剿。
崇祯皇帝的心思其实并不在这,他也认为兵部尚书去地方有点小题大做。刚才那么问,只是要想为难张凤翼出下心中的那股气而已。因此,他听周延儒说得有理,便准奏了。
而后,他的重心便又转到对虏战事上。孙承宗在奏章上还诉苦,说严寒来临,如果朝廷的后勤不做好,怕会危及抚宁战事。
对于后勤这块,可以说是崇祯朝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事情存在不是一天二天了,要是讨论讨论就能马上解决,那就不是事儿了。讨论的最后结果,就是再议,也只能如此了。
烦心的事永远没完,兵仗局那边仿制轰天神炮,不知道哪里没搞好,炸药包没有被弹射出去。直接在炮膛里引爆了。幸好试验的时候都躲着,才没有人员伤亡。
可有了这么一个事故,不少人对仿制的准确性就打了个折扣。虽然还在继续仿制,可热情却降了好多。
每隔几日,孙承宗那边就上奏章催后勤了,催得崇祯皇帝和内阁都烦。可所谓坏事连连也不是随便说的。又是一道河南巡抚告孙传庭的奏章到了御前。
之前是没有弄出人命,所以周延儒才有说法,崇祯皇帝也才会同意。可这一回,孙传庭竟然斩了一个副将。理由就是这位副将纵容手下杀良冒功,且多次不听从他这个总督的号令,延误军机。
可这个副将其实不是直接归孙传庭管,而是河南巡抚的下属,没有知会一声,直接就砍了。
这下好了。朝廷上本来就烦心事多着,这孙传庭竟然不省心,还要添乱,不少人就有拿下他的心思了。
但孙传庭的去留,其实涉及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这一边。他们自然是想保了,就从军法这角度开始争辩。
双方正辩论了几天,忽然孙传庭的捷报到了,说在河南驻马店附近围歼了马回回、闯塌天等三支流贼。共计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