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姻零散的思考:
爱情的拥有有时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有时需要极其漫长的寻觅,甚至对有的人来说,需要用尽毕生的时间。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遇是偶然的,猝不及防的。爱情无法预言,连哲人都无法预言。
预言的爱情只能是空想和梦幻,只能是纸扎的鸢蝶。只能是一尊建立在沙滩上的沙塑或一幅海市蜃楼。
一种无言,一种颤栗,一种炙热如火或如冰寒冽情感的滔滔弥漫;一种不拘泥季节的从此岸到彼岸的泅渡;一种忘却了功名利禄的相知相许;一种刻骨的 无憾;一种淋漓尽致的认知;一种等待了一生却在骤然间擦肩而过的时光;一种总是艳丽在沧桑回眸处的至晶至纯的缤纷景致——这或许就是问心无愧的拥有过了。
真正的爱情像花,既是被无情的寒风吹谢了,但它总是开放过了。
爱情是一种感受,即使天各一方,就像在眼前。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情感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爱情是浪漫的充满激情的,可以说是那种两性间“死去活来”的相悦。爱情基于这一特点便决定了它只能在婚姻之外以营造。
人们的生活需要是丰富多彩的,是厌倦陈旧的重复的,正如人们正常生活以外的一些生活方式一样,如一次旅游,打一次猎,参加一次舞会,看一次激情电影,一次探险活动,一次聚会,一次篝火野餐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婚姻生活是浪漫的,新鲜的,刺激的。
再如我们偶尔住一次旅馆,置身于星级宾馆的标准房间里,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和浪漫,家中的席梦思再高档也显得如此乏味,浪漫的感觉因日复一日的重复便荡然无存了。爱情如此。
我们偶尔外出吃一顿西餐、海鲜大宴,感到新鲜和浪漫,如果经常这种饮食也就乏味了,爱情如此。
爱情是一种两性间心身的体验,这种体验一旦进入了婚姻,便因生活的琐碎和庸俗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变为一种生活相伴的关系,这种天长日久的相伴关系必然、使是两性间相悦脱化,消失了浪漫的日复一日的充斥乏味的生活必然使人厌倦,这是人类对时间背叛的一种本能和特性。
人类对爱情往往表现出一种“极度”的需要,即极度的浪漫,极度的相悦,极度的新艳,极度的激情,极度的异样和不同。每个人在谈恋爱时的感受是美好的,不论一生谈几次恋爱,这种美好的感受正是这种“极度”性放射出的异彩所然。
人们对两性生活中这种异彩的需要和向往,必然使人们走出婚姻到外面这个广阔的感情市场中寻找,这便是婚外情产生的原因。
这就必然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人们极度的需要和向往这种感情,其需求的欲望便积蓄和压抑在心中,当在婚姻生活中寻不到时,一旦条件成熟便又在婚 姻之外再结爱情之果,就这样:相爱——婚姻——消失——向往——相爱——婚姻——消失——再向往——再相爱——再婚姻——本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婚姻是人类的一种发明,本想把爱情锁住,则人们总没有学会生养好被锁住了的爱情,爱情就像一只被锁在笼子里的孔雀,总开不出那美丽的彩屏。
也许有些人一生没有婚外的爱情,但不等于他们或她们没有这种向往,只是受到了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条件的限制罢了;受到了文化的性格的婚姻的道德 的限制罢了。即使有些人没有去寻找也是因各种因素的压抑,而忍耐着。从某些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生命的浪费。但人类总是这样的:忍耐者是受“表扬”的。“婚姻 是爱情的坟墓”,也就是说爱情在婚姻之外才有其生命。
在这里我可预言将来爱情的存在之状态:即爱情将不受婚姻的束缚而存在——爱情是一个与社会制度和人类进步状态紧密相关的问题。社会制度的沿革, 学者们把它归结为与财富有关,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与爱情有关。原始社会状态下,人类的财富是共享的,同时爱情也是共享的(只是那时的爱情是原始的是以性 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状态下,财富和爱情出现了私有(当然我们必须区别于以性的方式占有爱情),爱情的私有便有了婚姻制度。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人类最 终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一生存状态,财产会又以公有形式存在,爱情也随之以一种新的形式与之适应人类生存之需要,这就是:爱情会以婚姻内和婚姻外感情 并存的方式而被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所认可。我的预言是无可非议的。
在现在的社会状态下,爱情一旦在婚姻之外存在,爱情主体便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人们便把爱情比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