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第2/4 页)
生俱来的怀疑力、分辨力、思辨力、辩证力、阴阳力,此乃罪大恶极!
醒神说,灵性与智慧,这是通往清净无为、人生极乐的正途。如何通往?怀疑,怀疑才能问,问才能学习,才能实践,才能有知识有认识,为升华智慧提供基础。中庸,不偏激,如此才能把握好怀疑、学习、实践的度。哲思,有了前两者,就可有哲思,中庸的、辩证的、不偏激的哲思,以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认识为基础,进行哲思,升华出智慧。如何中庸,内有灵性,外有规范。规范,例如“人不知而不愠”,做学问到底是满足什么样的**?通往极乐?通往高尚?还是通往虚荣?
醒神说,这里要引用“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意义深远,可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可以被言说的道,就不是常衡大道。醒神说,其实是常衡大道可以被人言说,只是说不清楚,有一部分需要灵性,需要意会和体悟,这一部分的多少体现出了智慧。
第二种,第一个“道”是指人们发现的规律,是“小道”。第二个“道”是指人们的作为行径。第三个“道”是大道是本质的道。小道是从表象提炼出来的道,小道是可以被运用,作为行为准则,指导作为与行径的,但这不是恒久不变的法则,因为不贴近于本质。就好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就是小道。比如以中庸为指导,通往清净无为,中庸是要变的,否则就过时了、迂腐了。佛经道典亦是如此,都是小道。老子早就说了,这些都是小道,是要与时俱进的,而不是用来搞个人崇拜的。
第三种,大道不过是人灵性与理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思考、提炼、猜想出来的本质规律,如果这个猜想中的大道,可以被我们当成大道,那也就已经不是大道了。世界本质能被我们看透成大道,这也就不是世界本质。
……
在西陆哲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怀疑世界是不可认知的,这恰恰符合“道可道,非常道”。
不同的是,老子的《五千言》提出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观点,然后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老子这种行为,就是在说明,什么这论那论都不过是小道,而小道又在大道之中,故而要玄之又玄地处理。
“不可知”就好像意识和感知,所有的“道”都是意识对感知的解读,真正客观的客观,我们是无法证明的,至少醒神认为自己无法证明,醒神也只有意识和感知。
比如《易时空》,就是把信息以阴阳,或者说以能量的方式,打入吕白的天眼,通过上面纯粹的感觉器官,给了吕白五感,吕白用意识进行解读,有了认知,形成感知。
醒神说了,他只有感知和意识,一切都不过是怀疑中暂定的假设,就好像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个“道”。
醒神关于道总结说:“能拿多少拿多少,我也不是神,我不过认清了一个现实,摆在眼前的现实,我只有意识和感知,以及意识和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逻辑、灵性,以此而不懈努力着,收获智慧,向清净无为而行。”
醒神推崇《五千言》,提到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
醒神在此之前,提了一下,《五千言》版本颇多,仅仅一句话,就有至少三种不同:“道(,)可道(也),非常/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恒名(也)。”
名可名,非常名。同样给人启示颇多。
第一,可以被人命名出的那个名字,不是事物最本质的名字。例如一杯水,那是杯子和水;那是两种透明的物体;那是二氧化硅和一氧化二氢;那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各种微粒;那水是从江河湖海取出的一部分,那杯子是大地沙尘的一部分的凝聚;那水就是无数宇宙的集合,杯子亦是;那水和杯子又是宇宙无数微小单元中的一个……名可名,非常名啊!
第二,第一个“名”,名称;第二个“名”,命名;第三个“常名”,事物恒常的名称。一般的名称,是可以给事物命名的,进而代表和标志事物,但不能用来代表事物的本质。
第三,给事物命名,即从表象中抽象出概念,人的这种抽象能力可以给出很多名称和概念,但不能抽象出本质。可能是因为表象太过庞杂,抽象出来的,总是片面的。
……
看过第三种,就知道西陆哲学中的抽象,对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亦与《五千言》共鸣。
醒神说,后面的更加玄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