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顶顶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了深深的内疚。于是,他托多方相助,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白居易六十六岁以后,官职是太子少傅,分管东阳洛阳之事。这时的他,年已垂暮,雄心大减,不再积极参予政事,而隐居在洛阳香山。自知来日不多,因而忍痛割爱,把心爱的骏马送给他人,并让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百年之后,两位妙龄佳人重演关盼盼的悲剧。从他的这一行动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经为逼死关盼盼而深深内疚了。
后来,燕子楼因为关盼盼的故事而成为徐州的胜迹,历代均加以修茸。楼上至今仍悬挂着关盼盼的画像,神情秀雅,容貌艳丽绝伦,过往的游客,不但仰慕其风貌,更为她的贞情而感叹。
殷桂英化鬼死缠负心郎
唐宣宗大中年间,江南重镇徐州发生了一件怪事:新科进士王魁被赐官为徐州佥判,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不到三年,竟然引刀自刺身亡。对此事,众人议论纷纷,不解其中原故;而知情者都说:这是负心人应有的下场!
要知事情的来龙去脉,还需从王魁中进士前说起。王魁是莱州人,出身贫寒,却禀赋独厚,不但人长得相貌堂堂,而且极富才情。为了摆脱窘困的生活境况,他读书十分用功,只盼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跳过了龙门,飞黄腾达。也算工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岁时,他就顺利地通过了州县的乡贡考试,成了举人。到大中十年冬天,京城举行进士会试时,他筹备了盘缠,进京参加考试。且满有把握,踌踌满志。
唐代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项目繁多,而最让读书人感兴趣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高宗以后更形成进士科独盛的局面,士大夫们都以进士出身为荣耀。唐宣宗时期,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大多是贵族世家子弟,因此考试不甚严谨;而应考“进士”科的大多是平民阶层的读书人,都想通过这一途径彻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光耀门庭,因考取进士之后即可赐官,所以朝廷对进士的选拔十分严格,非博学多才、远见卓识的人难以通过。王魁虽长于诗文,但仍经——即阐明政见之文稍差,因此也象大多数应试者一样名落孙山。
心气颇高的王魁原本是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应试的,一旦落第,无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顿感前途暗淡,渺渺茫茫。发榜后,便忧心郁郁地回到家乡,整日枯坐书斋,长吁短叹,不知如何是好。同窗的友人安慰他道:“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如今只不过二十四岁,虽然暂时受挫,仍可东山再起啊!”为了转移他的情绪,友人又怂恿他到烟花柳巷中寻些开心,等心情平复后,好再做拼搏。
在友人的挟持下,王魁心不在焉的来到莱州城中的花柳之地,穿过弯曲窄狭的巷道,走进一处幽僻精巧的小宅。只见院内柳丝成荫、花木扶疏,一座小楼画梁雕栋。也许是听到了推门的声音,他们刚跨入院中,楼里就走出一位姑娘,她云髻半编,淡妆浅抹,一身杏红罗裙裹在发育初成的苗条身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