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页)
军后路雁门关,所以决定利用山地及既设国防工事,诱敌至大同外围后加以南北合击。可万万没料到板垣却选择了他认为是最安全的地带:从蔚县——广灵——平型关。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整军抗战(18)
板垣之所以选择这个突击方向,无论在地理上还是中国军队的防御上都是极为有利的。从地理上看,平汉路西侧是太行山山脉,同蒲路东侧是恒山山脉,两山夹谷中纵贯一条从平绥铁路伸出,经察省蔚县至晋省代县的大道蔚代公路。而且这一狭长地带,地形复杂,在军事地理上是静态战役走廊,为兵家之大忌。从国民党第一、第二战区防御部署上看,恰恰忽视了这一地带,形成了一个200公里的大空隙。蔚代公路以东是太行山北端,与平汉路相接,是第一战区涿州防线的左侧后;蔚代公路以西是恒山北端,是第二战区大同防线的右侧后。两个战区各自为阵,互不衔接,将涿州、大同两点之间的中央地带敞开,既不控制蔚代公路,又不在太行山北端屯兵,从而形成涿州——大同防线的中央裂缝。板垣正是看准了这个空隙,决计沿蔚代公路,突破察晋边界,打了阎锡山一个措手不及。
阎锡山之所以疏于防守,不是他不知道这一带的重要,而是认为日军人地生疏,绝不敢冒险通过这个走廊的。可他忘了面临的对手板垣对这一带的地形并不生疏,而且可以说了如指掌。当日军陷广灵、灵丘,直逼平型关时,阎锡山才十分后悔地回忆起一件事来:1936年夏天,他留日时士官学校的同窗板垣,作为日本关东军的特使,前来山西拜访他。板垣拒绝阎氏迎接,不乘飞机或汽车,而是特地从察哈尔蔚县沿蔚代公路徒步“旅行”,对周围的地形已作了一一勘察。当时阎对板垣的举动并不在意,如今,当板垣率兵沿此线突入山西时,他才恍然大悟,但是,悔之晚矣。
“大同会战”计划破产,日军长驱入晋,影响了整个华北战局,全国舆论哗然。为了掩人耳目,阎锡山将责任推到天镇弃城南撤的李服膺身上。阎说“大同会战”计划的落空,主要是由于第61军在天镇、阳高作战不力所致,因而下令把军长李服膺扣押在岭口行营。并派军械处长刘树勋去第400团扣捕团长李生润(第200旅旅长刘谭馥主使李逃跑。阎锡山得知后,马上通令全军,逮捕李归案,可是未能抓到。李生润后来投靠胡宗南,历任要职)。
李服膺属晋军将领中的“五台派”,是阎锡山一手提拔起来的,自以为“为人忠诚不欺”,“没有做对不起长官(指阎锡山——引者注)和部下的事”,也知晓弃城不对,但相信阎锡山不会将他如之奈何。出乎意料的是,阎锡山以召开军长会议的名义,将李服膺扣捕关押,不久押回太原。阎亲自对李面训,说:我将你从排长提拔到军长,不想你指挥失误,以一个军的兵力,竟固守不住本战区的门户盘山坚固阵地和天镇城防永久工事,让敌军很快长驱直入……如此影响战局,罪责实难宽恕。 话毕,不容李置答一词,也未经正式军法审判,就令左右于10月4日将李服膺处决了。
李服膺率部驻守天镇、阳高,当时,阎锡山曾命令:“在原线坚守3日,拒敌西进。”后来又电令:“续守3天,掩护大同会战。” 从9月3日天镇战斗打响到11日天镇失守,李服膺完成了阻敌任务,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撤退之后,李服膺未按原计划率部北移,反而南下逃至桑干河以南,这一溃退使山西防线出现重大缺口,危及全线。那么,仅凭这一点是否应置李服膺于死地?关于此点,直到今天仍有不同看法。
一、整军抗战(19)
阎锡山处决李服膺的主要原因,有许多说法,但与其说是为了推卸自己丢失大同的责任,不如说是杀一儆百,振奋二战区前线官兵的士气,以保卫其赖以存在的地盘。从李服膺南退之错看,罪不当诛,但从战略全局上看,从军人守土抗战的天职上看,阎锡山处决李服膺,也无可非议。这一点恐怕与时隔百日后(1938年1月24日)蒋介石枪毙韩复榘有相似之处。
退守内长城
雁北战事失利,阎锡山及时调整部署,将战区主力全面南撤。其撤兵情况如下:杨澄源第34军由东井集撤至应县下社、茹越口,收容李服膺部的第101师、第200旅等残部(李服膺第61军番号撤销),归入该军;而把原属该军的郭宗汾第71师和续儒林新编第11旅编为第2预备军,由郭宗汾任军长,置于繁峙城附近。王靖国第19军由大同、聚乐堡撤至雁门关,加入方克猷独立第2旅,守备雁门山。傅作义第35军由绥东丰镇撤至阳方口、宁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