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实郏灰环街�*,一方要*;在团体上,一是革命党,一是立宪派;在人物代表上,在这一个十年,敌对者的双方最明显的代表有二:一是孙中山,一是袁世凯;又或,在袁死后,段祺瑞替。这是对立。但请注意,对立会变。只是,事的前因后果必具某些情由。另外,对立双方,一方总代表「进」,另一方代表「退」。有时,人的意图也是一种启示。这就必需察看他的所作所为,为己抑或为公;为了国家,抑或,为了个人?这里面有公与私的对立;是斗争;是矛盾。
谁胜谁负,谁对谁错,答案总会显露在以后发展中。它是多数人的选择。或叫主流、趋势。进抑或退?是或者非?让时间去过泸,任后来人评鉴。
下一个十年?下一个对立?就留待下一章讨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导言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企图把全中国建成共和政制。他经过了十年的奔走努力,依然是接二连三地失败了。
1922年孙依赖的武装力量陈炯明叛变,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也使他彻底地醒悟。自此,他认识到,没有一个具有真正革命意识和理想的政党,没有一支完全效忠于这组织和指挥的军队,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改组了国民党,并采取联俄容共政策,让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二是建设军校,把国*员同编入伍,甚至命共产党员当教官。同时,安排武装北伐。
孙身边有两个年青的追随者。一是汪精卫,一是蒋介石。汪以辅政掌党,蒋则主持军校。他们在孙死去之后一直在国民党内互相争取领导。蒋因为掌握住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新军,占了先机,常处上风。他们都公开说继承孙的遗志,一再各立中央,几度分庭抗礼。最为突出的两次是各自把持政府较量 先是第一次北伐的中期蒋曾另建政府,造成武汉与南京政权的对立;后因抗日期间汪氏矫言曲线救国投日,又有重庆与南京政府的分裂。二人连场分合比拚,一再较量二十多年;都是党内权力之争。
其实在孙中山逝世前后,干扰共和的问题是统一。当时军阀割据,全国四分五裂。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的个人或团体都高呼中国必须统一。因此,目标是一致的,方式却不一样。在多数主张以武力进行解决的同时,亦经常有人提出要敌对的双方谈判。孙中山生前最后那几年,也曾就此作出两手准备。一是不排除参加谈判,二是打算靠武力北伐。他是1925年赴北京谈判的期间不幸病发身亡。
因为不能以和平的方式达成南北统一,于是在孙死后不久就开始了南北政权军事决斗。除了汪、蒋二人在广州继承了孙所组成的军政府,北方是冯玉祥、曹锟、段祺瑞、张作霖之间的直、奉派系军阀交替竞强,操纵国会,轮派总统。此外,在中原的地带,吴佩孚据有湖南、湖北、河南及陜西、河北的一部份区域,拥兵约二十万;孙传芳据有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拥兵亦二十万。另外,张作霖据东北,拥兵三十五万。而且,即使在广东、广西范围内,还有陈炯明、邓本殷等人势力割据。于是,在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民党决巩固本身地盘,于1925年10月,由蒋介石任总司令、又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主任,发动了东征与南征。至1926年终于统一两广,同年7月开始北伐。10月,打败了吴佩孚;11月再败孙传芳。翌年1月,迁广州政府至武汉。2月攻下抗州,3月占领上海。然后就发生了史称「清党、分共」事件。那是国民党要清除共产党,其方法是采取即捕即杀。蒋介石4月在上海带头先发难;汪精卫7月在武汉再大举屠杀。大批共产党员遇害。8月共产党人在周恩来领导策划之下,朱德、贺龙等在南昌领三万人武装公开反国民党;另于9月,共产党人毛泽东在湖南带领农民发起秋收暴动。这两武装队伍后来在井岗山会师,遂发展为另一革命劲旅。
而中国当时还是四分五裂的,于是蒋与汪言和再进行北伐,随后,又再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等交战,后得张学良倒向蒋,这场混战才告停息。其实他们这一批人都是国民党人,他们间的战争,说到底还算是有关彼此势力、地盘之争。接着,因为看到朱(德)、毛(泽东)壮大,蒋于国民党人中原大战之后,屡调各地大军连续向井岗山的*根据地进行围攻。二十年代末期,发兵三次,均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