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到了机场发现我的行李超重了,爸爸和弟弟沉默着把几个行李邮寄到北京。我跟他们说再见,他们也各自表示心意,让我好好照顾自己。母亲把一封信递给我,我说:“谢谢母亲,你好好注意身体,不要太拼命。”
没有人民币、没有中文基础、没有朋友,真正的“三无状态”,但带了父亲、母亲、弟弟、妹妹给我的信心、耐心和决心。
上了飞机,打开母亲给我的信。
那是很长的一封信。她在信里回顾了我们的过去,讲解我小时候的故事,我成长的历史,说:“作为母亲,我早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做大事的人,我为你骄傲,加油!”长信的最后写着“对不起。”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流了下来。闭着眼睛,以心传心,向母亲发自内心地传达了我的爱与感激:“谢谢你,妈妈你才是伟大的母亲,我为有你而感到骄傲……”来北京的第一天0来北京的第一天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了。那时候还没有巨大的T3楼,只有T1和T2,但我不记得是哪一个航站楼了,坐的是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那是我平生第二次坐飞机(第一次是去澳大利亚),很紧张,脑子里装满胡思乱想:“我的行李有没有跟着飞机一起来呢?会不会被别人偷走啊?出了机场,我该怎么去目的地呢?”
离别祖国(5)
那时候,我就跟傻瓜没什么两样,下了飞机也不知道往哪里走,只好随大流,我又没有任何中文基础,所以也不能开口说话。到了拿行李的地方,先等着吧,我托运了两个大箱子,应该能找到。
等着,等着,等了十分钟,还不来!我从小性格急躁,越等待越不安。毕竟才18岁,毕竟第一次一个人到异国他乡,不可能不紧张,不可能不担心,不可能不迷茫。现在我还明显记得,当时在等行李时,我忽然特别想回国,想家,想家人。我在飞机上满满的信心和决心,落了地却飞得无影无踪。我不知道,其他出国留学者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次出国是15岁的时候,实际上是初中的毕业旅行,有老师可以照顾我们,我的英文也不错,有当地Host Family热情、温馨的接待,沟通大致不成问题,而此次北京行感觉却大不相同。
在日本,“毕业旅行”很流行。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流行“毕业之旅”。日本的小孩子平时所遭受的压力也够大,于是学校和家长都乐于让孩子们趁毕业旅行释放情绪,顺便参观本国的名胜古迹,了解海外的先进文化,既陶冶了性情,又开阔了视野。我很欣赏日本的“毕业旅行”文化。去任何一个地方,住任何一个酒店,都是跟同学们在一起,既增强团队精神,又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大家在一起留下共同的美好回忆。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意味深长的,从小到大,从家庭到企业,都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我稍稍有点例外,但这在日本往往是被排斥的,见笑了。
我到中国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无意识当中面对着、遵从着的日本式团队精神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秩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有形无形、有意识无意识、表现各式各样的团队精神,在日本随处可以感受到,但我来中国后,却不怎么看得到。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民到官员,都似乎在各忙各的,盛行个人主义或实用主义,个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个人之外的事能装糊涂就装糊涂,有时装着“我为你好”,实际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谋略。我见到的很多中国人,彼此之间相互警惕,谁都不相信谁,盲目、浮躁、迷茫。当然,偌大的国家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转型、过渡、磨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公众中出现某种迷失感,陷入功利主义,都是并不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年来易中天、于丹等人的走红,和这种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只是,这种复古的效果对人心的影响似乎并不怎么显著,那些商业化和带有政治目的的宣传方式,成了那些精英人物和背后操作者赚钱的手段,那些浮躁猎奇、急功近利的年轻读者们能从中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有多少东西会真正溶入到血液里去,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众多有文化的年轻人,整天最关心的是出国、赚钱,看到的只有眼前的、实际的利益,那些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的思想仅流于口头的谈资。依我看,当前中国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将一切都实用化,传统美德不再被当作行为准则,而是变得实用化、商业化和工具化。
小学六年期间,我们班的同学情况似乎都一样,没有人开高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