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源于法国的舞蹈;《小步舞曲》(Minuet)起源于法国优美而高雅的宫廷舞蹈;《萨拉班德》 (Sarabande)是西班牙的一种轻慢而矜持的舞蹈,起源于东方;《加沃特舞曲》(Gavotte)常伴有仿风笛音调的《缪赛特舞曲》(Musette)。所以在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俗称《小巴赫》)里,对于这第13首舞曲的名字,不同时期常常有不同的叫法。有时称为《风笛舞曲》,有时称为《加沃特舞曲》,有时又叫《缪赛特舞曲》。除此之外,还有源自著名的波兰民间舞的《波罗乃兹》舞曲;较欢快的《布列》舞曲(Bourree),以及情绪热烈、一般作为组曲结尾的《吉格》舞曲(Gigue)。以上提到的这些欧洲各国的舞曲,情绪、速度各不相同,风格各异,所以经常作为组曲的常用素材在室内乐的演奏中出现,当然随着不断地发展,后来序曲、进行曲等也加入进来,使室内乐的题材更加广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欣赏音乐 感受艺术(2)
在室内乐演奏模式成型过程中,有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巴赫影响之下转化而来的海顿弦乐四重奏。从1771年开始的第十七弦乐四重奏开始,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结构上开始运用奏鸣套曲的创作规则。它的影响深远,直至现在,无论是一百多人演奏的交响乐,还是四个人演奏的四重奏,抑或是由钢琴或小提琴等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在乐曲的结构和乐章的安排方面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个套路。
和交响乐相比,室内乐的重奏有着细腻的表现力,又擅长旋律的歌唱性,各声部乐器的组合也更加精致,所以得以流传至今。海顿对室内乐的杰出贡献,被认为推动了欧洲社交活动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史册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交响乐欣赏
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交响乐一说,当时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16世纪后,交响乐成为纯粹的器乐曲,并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使交响乐得到发展。作为交响乐的曲式之一,“索纳塔”也就是奏鸣曲,开始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以区别于“康塔塔”(声乐曲),后来逐渐演变成越来越复杂的一种曲式结构,成为一种常用的套路规则,当然这种规则在使用时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并作为一种最复杂的曲式结构一直传承下来。它一般分为四个乐章,也有的作品是五个乐章,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每一个乐章的标准奏鸣曲式包括:Ⅰ.呈示部。有时前面有一段较慢的引子或序曲,通常通过主旋律体现出一到两个主题,并互相交映、弥补;Ⅱ.发展部,也叫展开部。它在呈示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Ⅲ.再现部。有点类似于第一部分呈示部,是呈示部的再次出现。奏鸣曲中四个乐章之间通常快慢交替,不同主题交相呼映,从而构成整部作品。通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都比较复杂,也有些作曲家把第二、三乐章简化了一些,但即便如此,一首交响曲听下来也得花费四五十分钟,而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欣赏交响乐时,很多人心存疑虑,不明白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用那么多人来演释的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
不同于我们东方音乐比较注重旋律,西洋音乐的创作非常推崇和声与复调。从器乐曲到声乐曲,从宫廷音乐到宗教音乐,甚至在市井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不具备这样的欣赏基础,没有培养起这样的听觉习惯,可能也是我们在欣赏交响乐时不大适应的主要障碍所在。我们习惯于听一个旋律,而其他的伴奏声部都是陪衬,而赋格则不然。它的每个声部都有主题出现,每个声部都是主要的。或用同样一个主题,在不同调的不同位置上出现。我小的时候弹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还没有太多的感受,等到后来弹奏五个声部的赋格,有时甚至觉得不完全是在弹奏,而像是在做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将一个音乐的魔方掰来掰去,变幻无穷,趣味盎然。真想像不出来二百多年前的巴赫是如何用对位手法写出这些音乐的。“对位”手法是把声音当成几何图形、数字或是形象来创作的一种技法,借助于旋律的进行,有模仿、呼应、隐遁、对应、组合等不同的手法,并用严格的数学比例来发展蕴涵在主体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产生出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巴赫的赋格艺术表现出高精密度的复杂和严谨,不愧为音乐中的瑰宝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东方音乐通过旋律来勾画出楚楚动人的线条,那么西洋音乐则运用和声与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