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的部队在西岸激战两昼夜,双方都有不少伤亡。
太平军在蓑衣渡损失了几千名精锐,尸体沿江漂下,直到湘潭和长沙,惨不忍睹。最令洪秀全痛心的是,三十岁的南王冯云山中炮身亡。他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第一位太平军王爷,号称七千岁。楚军已将太平军的船只焚烧殆尽。
江忠源急忙请清军统领和春火速在湘江东岸连营,以防太平军从东岸撤走。和春犹豫未决。
果然,太平军夺船东渡,以重兵掩护老幼妇女登上东岸,辎重船只一概抛弃。江忠源知道楚军兵力单薄,十分疲累,不敢挥军涉河追击。和春的绿营兵迟滞未到,太平军得以从东岸翻越山岭,进入湖南,朝永州方向行进。
蓑衣渡一仗,是清廷与太平军作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江忠源的名字因此传遍大江南北。王辏г嗽凇断婢�尽分行吹溃骸八蛞露梢徽剑��H��鲜坠Α!�
蓑衣渡战役打乱了太平军沿湘江北进攻取长沙的计划。当时大雨连日,江水暴涨。如果没有楚军阻击,太平军若顺流向北,三四天就可以到达长沙。楚军在蓑衣渡的截击,给省城的驻防清军争取了不少时间,长沙军民得以筑城防守。
但是,江忠源并没有松一口气。他知道,他必须立刻返回湖南,继续和太平军作战。他告诉部属:尽管他们已经到了家门口,但楚军的任务远未完成,他们还不能返回新宁。在这场战争结束前,楚军任重而道远。
12
中国人记述历史有一个通病,就是在统计上流于模糊和粗略。这种记史的特点自有它的好处,为后人留下了考究的空间,使更多的人能够撰文立论,勘校订正,从而跻身于学者的行列。
江忠源策划和指挥的蓑衣渡战役所取得的战果,在记载上有很大的出入。有人说,在此役中战死的太平军有数千人,有人则说是数以千计。还有人为南王冯云山究竟是不是死于这次战役而争执不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2年(咸丰二年)(4)
江忠源的楚军,只有一千二百人,给太平军造成的阵亡人数,不论是一千还是数千,都是一个奇迹。蓑衣渡战役的战略意义,在于达到了江忠源期望的目标,使太平军无法顺流而下,在长沙守军还没有做好防御准备时发起攻击,一举攻占湖南的省城。
在湘军的历史上,蓑衣渡战役的意义还远远不止这些。
在蓑衣渡战役以前,江忠源率领的楚军,总是跟随清军绿营作战,听任清军将领差遣。蓑衣渡战役则不然,是由江忠源一手策划和指挥的。他要求和春的部队配合,却未能得到指望的支援,楚军只能孤军作战,仍然取得了胜利。这个事实已经透露出一个信息:清廷默许了一个汉人,率领一支由他自己组建的如死士般效忠于他的军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采取军事行动,只要军锋是指向满清的敌人。
在一场使清廷措手不及的战乱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是各方面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打乱了原有的秩序和禁忌,江忠源的楚军,非常自然地成为一支清廷默认的自由度很高的汉人民间武装。楚军此后到各处与太平军作战,或者取决于江忠源自己的判断,或者受邀于某个清廷大员随同征伐,或者应一方疆吏的请求前去增援,或者在清廷给了江忠源更大的职权时,跟随江忠源奔赴任上。这支军队是名副其实的江家军,清廷不仅容许它存在,容许它出省作战,而且为此多次嘉赏和提拔它的首领。
这个信息,对于那些怀才不遇的湖南书生,如曙光一般预示着希望,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暗示着命运的转机,创业的机遇,人生的价值,奋斗的前景。在这个意义上,江忠源的主观努力和客观际遇,再次在他所属的那一类人当中,成为一个成功的榜样。他的事迹,指明了大家可以效法的创业方式和门径。
在一个各方利益剧烈冲突的社会里,一旦刀兵相见,战火燃起,各个利益层面的人们,都会以比较明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采取断然的行动。农民要吃饭,要拥有自己的田地,要向贪官污吏复仇,于是举起造反的旗帜。清廷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于是倾尽全力去镇压。而那些满腹经纶而又长期没有机会一展所学的汉人,也在窒息的空间里蠢蠢欲动,企图从夹缝中伸出头来,到混沌的乱世中开创一种局面,以利于自己大展鸿图。
江忠源的作为和遭遇,给湖南的士人带来了振聋发聩的启示和激励:读书人带兵打仗,是在乱世中博取功名的不二法门。
因此,在湘军的历史上,江忠源的作用,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