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甚至难免花容失色,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司机们也难有弃车步行的机会去接受此种深刻的再教育。相形之下,阅读一本好书似乎是一种更文明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吧。一个不切实际的狂想是:有关部门团购此书后直投给所有驾驶员,人手一册。当然,如果城市的管理者也能拨冗阅读这本充满着各国各地各种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有趣读物,则交通环境的和谐会更值得期待。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我和搭档罗兵曾经在交通广播的直播中抛出〃如何改造汽车〃的狂想式标题。那一次,相当多的听众都对智能汽车显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极力畅想着真有一天,一种尾部显示屏上可以出现〃谢谢〃、〃你好〃、〃对不起〃、〃你的车门没关好〃这类温暖字眼的汽车能够大行其道,把拥挤的大街变成浪漫的乐园。而读了这本书让我忽然发觉,我们当初看似荒唐的〃狂想〃也并非全然无厘头:或许我们不再需要更高科技含量的粗鲁汽车,而是需要更〃柔软〃的汽车,让钢铁的机器也能展现主人的气质。而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我们在路上还是可以对粗鲁的司机鸣笛抗议,因为达尔文以及《开车经济学》的作者共同告诉我们:这种愤怒对规规矩矩的司机有利。
刘思伽
2009年2月14日
§虹§桥§书§吧§BOOK。
第3节:前言(1)
前言
为什么我后来插队?(为什么你也这么做?)
似乎另外的车道始终可以开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当你在拥挤的公路上缓缓前行,看着旁边的车辆轻松开到前面去,内心越加感到沮丧时,你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手指敲着方向盘,不停调换广播电台,盯住另外一辆同样开不动的车,你很诧异后窗除霜器旁的奇怪按钮到底有什么实际用途。
我曾认为这是高速路上悠然自得的状态,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命运有时会带我开进快车道,有时又弃我于慢车道上。
直到不久前一天,一次经历让我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对路况的消极看法,也打乱了曾不断指导我路上行为的一套精心构想。
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我成为了一个〃后来的插队者〃(late merger)。
可能某些时候,你驾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指示牌显示你所在的左侧车道在前方1英里处关闭,你必须并入右侧车道。
这时你注意到了右侧车道的空当,然后迅速朝那里插了进去,你松了口气,欣然并且安全地加入〃畅通无阻〃的车道。接下来,前方路段渐渐堵起来,看到你先前所在车道上的车辆却一直在加速,你越来越生气,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车辆,直至它们消失不见。你开始暗暗较劲,打算开回左侧的快车道,只要前方有空当,就务必抓住机会。
不久前的一天,我车开到新泽西州的一处高速路收费站。在泽西城北部,四周是一些漂亮的石油仓库和化学处理厂,我要开得格外谨慎才行。我忽然在珀拉斯凯高架桥上看到一个指示牌,上面的字看得越来越清楚:此道路前方1英里处关闭,请走右侧车道。
我一下子有种冲动,后脑本能地一惊,之后我插入右侧已然拥挤的车道。有个声音经常提醒我〃按指示牌驾驶〃,不过我听从了另外一个坚定的声音:别傻了,可以开得更好的!我故意向前插队,无视其他司机敌视的眼神。我用眼睛余光看到妻子在向他们讨好。超了十几辆车后,我开到隘路,那儿有很多新插进来的车,那些车的司机看上去都理直气壮。我右转到狭窄的车道上,车辆纵横交错,我插过去,眼前是一片柏油路面。我心跳加速,妻子则用手遮住了脸。
接下来的几天,我渐渐被一种罪恶和困惑的心情笼罩。我这么做有错吗?或者我向来都是不对的?为了找到答案,我匿名在Ask MetaFilter网站提了个问题。在这个网站上大家可以随意提出各种问题,可以和那些受过很高教育或者固执己见的怪人、一些习惯〃蜂巢式思考〃(hive mind)①的匿名游客交流。我想知道为什么一个车道上的驾驶速度比另外一个车道上快,为什么最后一刻才去插队的人会得到回报?我的新生活方式,也就是成为后来的插队者,是不是有些大逆不道呢?
一连串的回复让我感到很震惊,这些回复竟然如此及时。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讨论他们各自不同情形的人,他们充满了热情和信心。而且,虽然有很多人认为我不对,但几乎也有同样多的人认为我没有错。这不是简单的随声附和,我陷入了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