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人心所向,封王之始(第1/2 页)
时间飞逝,一眨眼就到了封王大典的日子,此时距刘备等人回来已经半月有余。
当初在知道天门离开后张良一点都不敢耽搁,回雒县和刘焉简单的道别之后就匆匆上路了。
在他们去益州的这段时间里,整个司州已经尽数为关羽和张飞所得。
不过两人听从了张良的命令,没有乘胜追击拿下并州而是将军队分散到各县,配合着蓟县派来的官员进行施政。
这里面还有一批因为表现良好,成绩优异而被允许观政的明德学子,徐庶赫然在列。
观政一说首创于戏志才,他发现招募的一些读书人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处理政务的能力实在太差。
于是将这些人集中到一起去涿县乃至附近的各个村参观学习,让他们从最基层的小吏,也就是啬夫做起。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些看似不入流的基层小吏,实则非常重要。
他们才是整日与百姓打交道的人,也是最知道一项政策是否合理,是否扰民害民的人。
一般在县城之下设着啬夫(有秩)、三老、游徼等职位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乡啬夫看起来虽小,却十分重要。可掌一乡之诉讼、赋税,集行政、司法、财权于一身。
与其他州不同的是,幽州的啬夫已经被纳入行政体系,不但人数激增,还开始正式给他们发俸禄。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啬夫的作用就在于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
幽州后来出了一项特殊的规定,那就是没有做过啬夫者,最高只能任到县令。很简单,你想要升职,不光要每年的考评得甲上,还要得在乡一级蹲过。
就是因为这道命令让幽州的各乡已经人满为患,原本明德大学里最优秀的这一批正愁没处安排,谁知风云突变,司、凉两州就突然被握已方在了手中。
这让想不出办法的戏志才、荀彧等人长舒一口气,赶紧将快要溢出来的人才往外派。
乡一级如此,县城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考核优秀的县令、县尉、县丞得不到升迁,因为他们头上那州郡一级的也同样如此,大家都眼巴巴的等着刘备回来封王。
文官尚且如此,武将那边就更按捺不住了,于禁、乐进、李典等实权校尉因功早就可以升迁了,却碍于官制不得寸进,也让他们的手下急得抓耳挠腮。
所有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九月二十七这天。原本刘备欲与之前三王一样一切从简,只是简单的在众文武面前走个过场即可,却被张良给否了。
劝谏的理由则是三王乃乱臣贼子,而兄长你乃汉室宗亲,天命之人,又岂可与他们一样。
如今礼乐崩坏,道德沦丧,汉室倾頽,正需要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大典来振奋人心。
但刘备还是有些担忧,因为他总觉得自已不是正统,要是太过张扬会让宗室里许多刘姓之人心生不满。
张良只能再劝说已经给每一家都发了邀请,愿意来的就是朋友,不愿来的就给他们记下待秋后算账。
那话是这样说的。“吾等欲跃龙门,入青云,愿附于尾骥者自可保富贵不衰。不识时务者,日后自有一杯毒酒,三尺白绫候之。”
这话让当时议事的众文武全都面面相觑,给刘备听的心惊肉跳,还怒斥他不要乱来。
谁知张良已经让送信的人将意思给表示到了,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要是刘备客客气气的邀请,这些人肯定不是婉拒就是要趁机捞点好处。
但请人的可是张良,恶名满天下的血屠,方式也十分简单粗暴,不来的全都等着秋后算账吧。
故而那些刘氏宗亲显有不给面的,就是不能亲至的也派了自已的长子前来参加这场盛事。
举办地点放在了蓟县西北不远处的盘龙山,此山原名四正山,后因大典被改名。匠作司的工匠开春就开始在上面修建大殿以及石阶。
人手自然是那些接受劳动改造的俘虏,不过不同于那些异族,来自三王的俘虏只需服三到五年就可以重获自由。
前者则是一种消耗品,虽然说十年以上就能离开,可不间断地重体力活早就透支了他们的身体,等待那些胡人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在一千多年后,有一位史学家这样写道,汉成祖刘备那无敌的大汉帝国可谓是建立在百万异族人的白骨之上,那千载不衰的王朝,也是一部胡人的斑斑血泪史。
典礼开始前,刘备通令百官在家中沐浴斋戒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