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2/4 页)
漏之时,想出来的方法也太过想当然了。
韩琦诚然道:“子浩可知,为何汉唐以来,一直不将金银纳入币制?”
“还请相公指点!”
“一来,是中原不产金银,储量极少,即使纳入币制,也不够流通。而且民间以金银为饰,会令金银进一步的疏于流通,使得各级货币的币值失衡,市场混乱,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得不偿失。”
韩琦没有揶揄唐奕的意思,反而说的极为诚恳。
在他看来,唐子浩能把财商之道悟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奇材了。
唐奕则道:“可以从别处进口白银啊!”。
唐奕知道,在美洲白银没有进入华夏之前,即使是进口白银,对华夏货币的冲击也并不大。而且,依唐奕的设想来运作,大宋不但不会亏,还有赚头。
“唉!”韩琦一叹。
在他看来,可是没有赚的,只有赔的。
“这就是刚刚在课上,我为什么提出铸币成本的问题。”
“钱币不是无端成形,需要人力、火耗。大宋铸铜钱尚且亏空,若铸银,那亏空可就大了,朝廷是承受不起的。”
宋钱不是纯铜,而七两铜,配二两铅,再加一两铁,用来铸整一斤的铜钱。
乍看之下,朝廷是有赚头的,毕竟铅铁价值比铜低。
但是,若算上人工、火耗,还有成币运输的成本,这点赚头也就什么都不剩了,甚至还亏钱。
而且,铸银币是没法搀入铅、铁的,也就是说,十成银就是铸十成币。
去掉成本和火耗,赔的只能更多。
对此唐奕是知道的,而且没少吐槽,特么印钱还赔钱,这特么也是没谁了!
他也不多言,向怀中一摸,拿出一个银板交到韩琦手中。
“韩相公,看看这个。。。。。。”
。。。。。
ps:极其鄙视苍山到处宣传本人偶尔出错的行为!(未完待续。)
第286章 银圆
四更,没有五更,大家不用等了,实在是累了。
————————
以大宋现有的冶炼条件和锻造技术,以银铸币确实是赔钱的。
不说大宋在银里掺不进东西,单是铸钱之法就足以令人抓狂。
大宋用的是范铸,而且为了防伪保证铜钱的质量,用的是母钱翻砂法。工艺之复杂,产量之少,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国家行为。
一个铸钱熟工,一天也只能铸钱百文!
想想大宋的货币总量,这得用多少工人,多少时间来铸钱?
而一个佣工,就算没工资,一天的吃食就得多大的成本?
所以,朝廷铸钱,一点油水都没有。
当时在课堂上,韩琦其实就想说,朝廷无限度铸币的设想,根来就不成立。因为铸的越多,赔的就越多。
现在,唐奕说要铸银币,还想进口白银,韩琦只能说他很傻很天真!
唐奕递给他一块银板,韩琦拿着细看。。。。。。
其实,这已经不算是银板了,就是银币。只不过无方孔,也无正反面的字。
颠了颠,差不多半两,也就是正好值一贯钱的样子。
“子浩,这是?”
唐奕也不卖关子,“搀了东西,含银七成。”
那边曾公亮眼眼一瞪,一把抢了过去。
“掺了什么?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
唐奕心说,让你看出来,老子也别玩化学了。
“相公先别问掺了什么,只说,七成银,若朝廷以此法铸币,可有赚头?”
当然有赚头!
银可不是铜这种相对不算贵的金属,能省出一成,就是好大一笔利润啊。
“要看子浩掺的是什么。”
唐奕道:“掺的是铁,但却不是普通的铁,而是铬铁。”
哦靠!铁啊!连赵祯都不淡定了。
“拿来,与朕观瞧!”
铁啊?掺在白银里,当银子用。那得多大的利?
赵祯都自动忽略了唐奕说的“铬铁”是什么铁了。
曾公亮一边把银板交给赵祯,一边急问:“工艺如何?”
其实,就算工艺繁琐一点朝廷也有赚头。只不过,曾相公幻想着要是工艺也能省点,那就更好了。
唐奕苦笑,“这也是草民一直没把这种银中掺铁的法子拿出来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