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3/4 页)
下诏说:天下的重大,决不是靠一人独自治理所能安定的;帝王的功业,岂能只依靠一个人的谋略。
自古以来,贤明的君王在推行政事、治理国家的时候,何尝不选用举荐有德有才的人,吸收有才情而失意不得进仕的人。
周朝宣称士子众多,汉代号称能得人才,朕常追念前代风范,而满怀敬仰思慕之情。
朕未明即起,背依屏风,整饰衣冠,等待天明,伸颈远望居于岩谷的隐士,想使他们置身于朝官的行列,希望与众多的人才一道安治各种事务。
然而进用贤才的事显得寂寞冷清,垂钓的隐士很少前来,难道是美玉藏匿其光彩,尚未遇到优秀的工匠,抑或他们隐居不仕的志操确坚似石,确乎难于改变?比照前哲,使朕失望和叹息!举凡在职的官员,好些是朕的左臂右膀,如果渡过大河,大臣们就如同是船和桨。
怎么能保有自己的荣华富贵,却隐藏着你们所知道的人才,只知终年悠闲自得,这是很没有意思的。
从前祁奚大夫竭力举荐贤才,优秀的史官认为他大公无私;臧文仲埋没贤才,孔夫子讥刺他窃取官位。
探求古代历史,对用人的事并非没有褒贬,你们要考虑举荐贤才,以辅佐朕这寡德之人。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获得好名声,这是人伦的根本;道德操守诚实宽厚,这是立身的基础。
有的人气节道义值得称道,有的人操守品行纯洁,可借助他们遏止贪欲,振奋习俗,有益于风俗教化。
为人刚强正直,执行法令,从不屈服,学问优异,文才美好出众,这些人才都可为朝廷任用,确实具有堪当大任的资质。
如果有人具有用兵的谋略,就要选拔他率兵抵御外侮;如果有人四肢有力,勇猛健壮,就让他做武臣。
只要有一技之长,也应选用。
各类优秀人才全都被举荐任用,而没有被弃置的人才,靠这来追求天下大治,大概不会是遥远的事吧。
有具体职务的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应当按照法令在规定的十项科目中荐举人才。
只要有一项合要求即可,不必求其全能。
朕要不按寻常的次序,根据各自的才能提升他们。
那些现任的九品以上官员,不在被举送的范围之内。
十八日,皇上到北方巡视。
十九日,任命刑部尚书宇文弼为礼部尚书。
二十日,命令百官不许践踏损害庄稼,遇到须开辟成道路的田地,主管官员应核算被占土地的收成,就从附近的仓库拨粮食赐给被占土地的主人,务必从优酬偿。
二十一日,皇上住在赤岸泽,用牛、羊、猪三牲祭奠已故太师李穆的陵墓。
五月初九,突厥启民可汗派遣儿子拓特勤入京朝见天子。
初十,征调黄河以北十余郡的成年男子开凿太行山,直达并州,以使驰道畅通。
十八日,启民可汗派遣他的侄子毗黎伽特勤来京朝见天子。
二十三日,启民可汗派使者请求允许他入塞,奉迎皇帝车驾。
皇上不允许。
癸酉,有彗星进入文昌座上将宿,众星都动摇了。
六月初四,皇上在连谷打猎。
初十,下诏书说:行孝道、祭先祖,是最高的道德;把祖庙建高建大是最大的礼节。
然而质朴与文采在不同时代各有所重,增减变易因时而异,坑儒焚书使学说毁灭,文献典籍散失,典章制度埋没,有关宗庙的制度,经师的说法各不相同。
所以应立多少代祖先的庙,谁也说不清楚。
祖先们是应同在一庙中连室而居,还是每人各主一庙,也没定准。
朕获得奉祀祖宗的权利,恭敬地继承帝位,长想庄严地祭享祖先,使祭祀大典隆重。
为此,与众多居官任职的人商议,广泛访问儒士。
大家都认为高祖文皇帝承受上天的圣明之命,拥有华夏,拯救了四海的生灵,革除了百王的弊政,抚恤囚犯,减缓刑罚,人民都得以顺遂他们的习性,减轻徭役和赋税,家家户户全都安居乐业。
国家完整安定,车轨、文字统一。
中原文明向东流传,向西传播,没有不信服的。
往江南征伐北方人的仇敌,江南人民获得重生。
乘风驾橇的边远地方,历代帝王不曾去过,头上梳辫、前襟向左开的少数民族区域,声威和教化很少传播到。
现在这些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