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页)
与《1984》做比较,都是反对*,都是用恐怖手段进行反抗,局部破坏便能改变政权,这是时下非常流行的理论,四年前,拉登同志曾经这样做过。但《V》片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从整体看,《V》的桥段十分明显,英雄救美,电视台奇遇,暗杀事件,真相揭露与女主人公的升华,结局V同志的献身!其实,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英雄救美是类似于蜘蛛侠的城市英雄片,然后电视台奇遇则成为反恐片,暗杀事件无疑是悬念侦破片,女主人升华又似传记片,至于结局V同志的献身是放之各种类型片皆准的手段。虽然片种似乎在变化,但每一种变化都没有跳出正经的商业片范畴,于是,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多元素的商业大片。但许多人并不这么看,原因是片中过多的符号学!
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的电影与符号干上了,最有名的莫过于《达芬奇密码》。下面什么是符号有一个很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以前曾出现过的简短的文字或图案,经过了变形,现代人要找出以前的真实含义。换句话说,所谓解码就是一种记忆,回忆一下这些码曾经的含义。本片也是,符号多得不胜枚举。“V”字已经讨论过了,*的沙特勒明显是“希特勒”的变形,V从火中站起,女主人公艾微从水中站起,代表着一种传承,片尾无数V面具者象征着人民的觉醒……
好了,诸如此类的符号还有很多,服饰,场景等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就是导演的宣言,明摆了告诉你,别把此片简单地当作一部商业片来看。看来当个观众也不是容易的,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审视V所做的一切。第一印象,V是一个恐怖分子,靠,炸楼若不是恐怖分子,我都要抽自己耳光了。但V为什么要成为恐怖分子?因为他要复仇。对不起,关于影片中暗示的反对*恕我眼浊,除了那些符号以外,我真没有看出多少来。于是,产生了一种不协调。
故事实际上更象是一个恐怖分子复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各种符号,加上某些台词及女主人的觉醒则标明这是一个反*的电影。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明眼人谁都能看出来。于是,我如好事者一般开始寻找V思想产生的动机。那个可怕的实验当然可以为其复仇找到充分的理由,我想没有人怀疑。但沙特勒是否*,我则抱有疑问?在电影《1984》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能自由言论,一种白色恐怕是心灵上的,但《V》片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片中的群众似乎还是可以说话的,仅靠一些符号似的东西来渲染*统治显然不够。于是,我这个有考古癖的人继续寻觅下去。
为了增加关于*的感觉,片中的确设立了两个情节,第一是主持人反讽沙特勒无能被抓了起来,第二个是牢房中遗书主人的故事。但不可否认,这两个人的故事都过于个体,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能烘托出白色恐怖的气氛。而作为*者沙特勒我所能看到的只是没完没了地在电视屏幕上讲话,没有一丝强权的派头。其实,作为个体当然能表现出一种白色恐怖来,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当亚历克斯被改造屈服后,那才是一种恐惧,是从心底迸发出的恐怖。没有相应的恐怖的*气氛作为对立面,V的无政府主义当然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于是,我只能认为他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显然,这种理解与导演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了。所以本片也只能沦为相应的普通的一般商业片,当然它还是比较好看的,虽然有些地方一如沃卓兄弟(姐弟)的叙事不连贯的毛病。
导演的初衷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即沃卓兄弟(姐弟)是如何拍电影的。这两个人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骇客三部曲。除了炫目的场景及动作以外,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他们的理论。讲道理是这两位导演一直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拍片之初就是打算把问题复杂化。于是,我听了不少朋友说没有看懂《骇客帝国》。在纯粹的商业片中讲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情,所以这两位的作为非常值得尊敬。其实,他们的成名之作是一部小片子,叫《大胆地爱小心地偷》。这部片子情节连贯,故事奇特,是至今为止我认为两位拍得最成功的作品,当然这与票房无关。
拿这三部片子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兄弟所要表达的理论很简单,即你不是你,你能突破你自己。《大》片中,情妇的突破是超常规的,包裹了同性恋的外衣。《骇》当然走得更远,在寻找真实的自己,自己才是主宰。与《骇》一脉相承,《V》是突破*。
虽然我很尊敬两位导演,但我还是有个疑问,即这样的商业片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至少在我看来,在故事与理论结合方面,沃卓斯基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