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看得清与看不清
最近,对于学习电影的人来说,DV成了他们普遍要谈论的话题,什么3CCD,什么松下索尼。无疑的,这是一件相当不错的事情,因为方便了学生们实践的可能性,本人也曾用DV拍了一些小玩艺,效果还是很可以的。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多少令我有些迷惑,即数字所带来的清晰就一定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最终影像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毫无疑问,无论你将电影看作是艺术还是垃圾,它首先是一个影像的作品,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人过份地强调了影像的清晰度,在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但我要说明的是,这个不正确的推论我是建立在电影的确是一门艺术的基础上的,如果电影不是艺术,那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影像清晰度的讨论,那只是一个科学性的进步与物理过程。
艺术不是科学,电影则是借助科学的力量而实现的艺术。这句话说着有些绕嘴,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大抵如此。作为艺术,电影可以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暧昧关系,但科学绝对不可以的,它只是冷冰冰地出现而又被淘汰。所以,电影借助于科学的力量却不可以依赖于科学的力量,否则电影也会陷入一种冷冰冰的绝地。
现在将我们的话题回归到电影的影像上来,我认为影像的清晰与否是由电影的内容与主题所决定的,对于一个本来就具有十分灰暗的情调的影片来说,完全采用一个清晰的画面显然是不正确的,那种感觉是怪怪的,至少会让观众的感悟力有所降低。相反,一个很简单的情节片,它的影像却十分模糊,那会让许多观众认为是买了一张盗版的电影票。在这里,影像实际是实现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段,而它的最终服务对象则是影片的主旨。鉴于此,我认为DV所带来的所谓数字革命应该慎重对待。
其实,我要在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是关于影像的问题,而是电影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问题出来了,未免有些太大了,那么让我们再从小的地方着手。现在影坛极粗地分大约有两种影片,就是娱乐片与艺术片,这两种影片各有一大批追随者,对于要点放松,要点刺激的人来说,娱乐片自然是他们的首选,对于那些爱思考的人来说,艺术片则成为他们的珍品。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影片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尤其是现在,两种影片有了共同之处。而这种共同之处主要来自于影片的叙事结构。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娱乐片往往注重于叙事,而艺术片则多少有些轻视叙事,往往只是一条情绪的线索贯穿着故事,这使人不太容易看进去,因为讲故事是我们人类流传下来的习惯,容易记住有实在性,而情绪多多少少并不是那么确切,当然就会被人遗忘,由于这个惯性的人类接受方式,娱乐片要比艺术片拥有票房。但现在的问题是故事虽多,但故事的重复性更普遍,以至于有许多人说过这样的话,难道现在还有我们没有看过的故事吗?
人类几千年的积累将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了,的确再难找出没有人知道的故事,于是如何讲故事便成了编剧们所要追求的东西。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所要看的是一部不但情节复杂而且发展奇特的故事,复杂是娱乐片的看家本事,而奇特则是艺术片的宗旨,于是两种影片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结合点。这样,一部部介乎于娱乐片与艺术片之间的影片便出现了。但两者是如何合作的呢?
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到模糊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故事便以另外一种形态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过分的清晰非但不是艺术片,在现在,即便是娱乐片也不能令人产生兴趣,观众所要的是自己没有见过的事情,于是影片自然也从人们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故事入手,换句话说,在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万分之一可能的故事才是电影的选材。而这万分之一由于并不常见所以才被观众视为模糊。
模糊思维并不是淡化故事性,而是将不合常理但现实中又的确存在的故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变成一部影片,这种影片无论它是否打着艺术的旗帜,都同样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当然,拍摄电影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要引起观众思考,那未免有些太累了,但一部好的电影必定会有一个主题,也许是清晰的,也许是模糊的,但它一定存在,那么受众也一定会被影片所触动,所以他们的思考也是自然的。而模糊的影片则会给予观众更为广阔的思索空间。
前面说过,模糊思维下的影片会使观众自然地产生思考,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思考这部影片呢?对于任何人来说,没有见过听说过的事情往往就会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是每一个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