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页)
新,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得益于他们所在的地方,以及本地的环境。
首先我们说说普通大宋羽林军使用的武器,骑兵们装备的长矛。现在大宋羽林军已经告别了阿拉伯式的长矛,他们装备的是类似穆克的龙牙锯那样的槊。
马丁使用油蒸煮木料的办法,使用风车来风干的手段,改进了制造槊杆的工艺。使原本的三年成槊,发展到了现在的不过是三个月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进程。
这种新的武器被称为“中华槊”。
原先缠槊杆的麻布,也换成了马丁现在织出来的玻璃丝布。它的重量降低,强度、弹性与韧性更好,也更受每天都要端着白蜡杆练枪法的士兵们喜欢。
大枪的枪头,则是两片被铆钉连接在一起的三角形普通钢片,在边缘处夹。紧,带有细锯齿的镔铁锋刃。那锋刃的模样,与我们今天的钢锯条多少有些相似。
这样的槊头,最大的好处在于很容易更换。它可以使大宋羽林军士兵手中的中华槊,保持足够锋利的情况下,而不耗费更多的镔铁资源。
马丁的这一改进,使这种“中华槊”的将用武器,降低了成本与制造时间,成为大宋羽林军普通一兵的武器。
如同穆克的半路出家一样,羽林庄来的士兵不可能达到用枪登风造极的程度。但比之普通马穆鲁克骑兵,他们用槊的本领比用长矛的本领要高强得多。
斩将刀同样使用了那种夹持的技术,镔铁这种昂贵的材料在种使用工艺下,也装备到了每一个士兵的手中。
放眼当世,无论东方西方、无论马穆鲁克骑兵又或者十字军,包括大宋的军队以及所谓的蒙古铁骑,没有一家的军队,可以如此大规模的装备这种材料的武器。
大宋羽林军士兵使用的弓,依然是那种带着简易瞄具的兰博折叠弓。只是根据不同的兵种,配备了不同的弓臂。例如那些狙击弓的弓手们,除过带远距离的守城弓弓臂之外,还必须带有骑射的弓臂,以便平时使用。
由于分体式弓的这种换弓臂的手段,没有与大宋羽林军交战过的军队,也根本无从猜测他们弓箭的射程。在战场上未知的情况越多,一般来说离死也就越近。
还有就是大宋羽林军的箭,这时使用的箭往往都是羽毛,最好的箭无疑是雕翎。马丁使用胶与玻璃丝制造出了特征相似的箭羽,按一定角度排列的三羽箭,可以使箭枝在飞行过程中产生旋转。
虽然这会使射程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旋转除过提高了箭枝的抗风能力,同样也提高了箭的透甲性能。四棱的窄细箭尖配合旋转箭羽,使这种箭被士兵们称为“四棱透甲椎”。
平时行军,整个兰博弓都可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玻璃丝与生丝混捻的弓弦,放在盒子几乎不需要保养。至于那些弓臂,保养或者说修理,也因为流水线制造,而根本不需要。
士兵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作战之前,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使这些弓成为作战时的利器就好。所以大宋羽林军的士兵们的马上,往往看得着箭囊,却看不见弓袋。
仅仅从武器上讲的话,这些东西都不算什么。大宋羽林军最大的提高,却是在甲胄与防御力上面。
马丁在经过了相当艰苦的实验之后,终于可以使用一些简陋的试管、酒精灯等等的简陋实验用具,试验出了天然树脂的配方。融化的树脂与玻璃丝,就合成了原始的玻璃钢。
不必说真正的玻璃钢的强度要超过钢铁之类的话,这种原始玻璃铁的好处就在于,相对于这时的钢铁而言极度廉价。虽然作为盔甲的材料,未免防护力会缺乏一些。
但它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轻,可以制造的相当厚实,而不必担心过大的重量。
两层玻璃钢夹着里面数层的玻璃丝布与绸子,就形成了背心式铠甲的基础,取代了赵伏波与穆克曾经穿过的鱼鳞甲背心。
外面依然是冷轧钢板,冲压定型的那种带加强肋的胸甲。其余的部分则是马丁已经研究透彻,使用模具与玻璃丝、生丝混捻绳,采用特殊编织法制造出来的山文甲。
在大唐的十三铠中,山文甲的防护力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唯一的问题是生产速度与材料消耗的问题。那么现在有了玻璃钢、冲压机以及马丁的特殊纺织法后,这些缺点已经被完全改变。
头盔依然是大宋样式的头盔,同样由钢板、玻璃钢复合材料组成。不但威武依旧,加上脸甲的重量,并不比曾经的一个铁盔重,但防护力比这过去的铁盔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