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控制的力量都不敢信任,都感到害怕——他*正直、激烈的“党人”,正是因为他惟恐他们群起反对自己,把自己赶下台!
他的人生充满了可怕的怀疑,他总被自己虚弱的念头牵着鼻子走,加上宦官集团的推波助澜,才让他在挫折和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被后人一致目为“昏庸”、“荒诞”……他连自己最心爱的人的命运都把握不了,心死之余,他只有在不断的寻求刺激中早早地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虽然,他的作品并没有一篇流传下来,但是他曾经确是那样悲哀过,被爱所撕裂过,我们依旧愿意去感受他的那颗痛苦、无奈和忧愁的破碎的心……
一、接手汉桓帝留下的摊子
1、白皙少年入主洛阳
往事已越千年,那是建宁元年(168)正月的一天。
那一天,大路上冷不丁地竟出现了一连串格外扎眼的白盖小车,它们在皇家羽林军的严密护卫下,正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快马加鞭地由河间(今河北沧州一带)驰往京城洛阳。这一路上真是辛苦,终于到了洛阳,威风的小车队便停驻在了夏门外的外寿亭——在那里,早已守侯着引颈东望的文武百官们。这时,只见从其中一辆白盖小车中,走出了一位12、3岁的白皙少年,他脸上的童真似乎都还没有褪尽。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了,连他自己也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他仍旧有些想不通:作为一个藩王的后代,为什么命运就偏偏会垂青于他呢?他是不是真的很出色啊?或者是别有隐情,宫闱深处的那些阴谋诡计他倒也耳闻过一些……想不通也不要紧,反正未来都在他的手上,一直以来他可都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孩子,那些需要记诵的圣贤经典他早已烂熟于心。而今,既然大家把此重担放在了他稚嫩的肩头上,无论如何,他也应该把它挑起来,哪怕最后真的会压垮自己……
不过,他还真的不愿意相信:难道这副胆子真的有那么沉重吗?尽管尚有些犹豫,但他并不害怕,他有那么多优秀的祖先做榜样,他只须照着他们那样做就好了啊。先汉的远祖们就不用多说了,他要再次实现汉室的中兴,可资学习的就有汉光武帝的恩威并重,汉明帝的一丝不苟,汉章帝的宽怀大度,更有汉和帝的少年有为……他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摊子再烂也要收拾,好好地收拾。
总之,这一刻,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他用快速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四周,又满含深情地遥望了一下心底希冀已久的那个洛阳城,他只向百官们略一礼节性的挥手,即马上又换乘了早已停放在夏门外的一辆豪华青盖车——皇家的专用车驾。于是,但见那万众瞩目的青盖车在文武百官和羽林卫士们的一致簇拥下,一路马不停蹄、鼓乐齐鸣地驰入了皇宫,并一直驰向皇帝的御座——东汉王朝一位新的皇帝就这样诞生了。
他就是后来为人所熟知的汉灵帝,他的名字叫刘宏,这一年他13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作为傀儡皇帝的刘志叔叔
2、作为傀儡皇帝的刘志叔叔
不过,在仔细讲述刘宏的生平事迹之前,我们似乎有必要先来看一看他的前任——这就是汉桓帝。
说起来,这两位皇帝身上可是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而且渊源也很深。他们两个都是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并非皇子皇孙,而且他们两个关系也很近,属于同一个支脉——他们都是河间孝王刘开的后代。这刘开乃是汉章帝的庶子,汉和帝的小弟,当初他的皇帝父亲和皇帝哥哥都很喜欢他,因此河间藩国曾一度非常的繁盛。而汉桓帝刘志就是刘开的孙子,刘志有一个堂兄弟叫刘苌,刘苌则有一个儿子叫刘宏。
刘志当初登基的时候也只有十几岁,不过由于他并非出身皇家,所以大概也并没有接受到皇家那种刻板的儒家正统教育,正如同他的侄子刘宏一样,他也很有文艺细胞。史称刘志“好音乐,善琴笙”,对于乐器表演很拿手,估计音乐鉴赏水平也不会低;不仅在当时的濯龙宫旁营植芳林,而且还“设华盖以祠浮图(佛)、老子”,并不拘泥于儒家礼教,可谓生活得有声有色。
然而诚如大家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所熟知的,那位作为刘汉宗亲的刘备经常会流露出一种怨妇式的不满,“莫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并指责他两个乃是“亲小人、远贤臣”的典型,更是汉室倾颓的罪魁祸首。
我们这里先不必给谁扣上一顶大帽子,倒是先需要理清一下那段历史的脉络。
汉桓帝刘志的前任是一位还不足10岁的小娃娃汉质帝,而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