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较强的国家就会召集各诸侯国进行会盟,订立盟约成为霸主。春秋历史上共有五位诸侯国的国君举行过会盟称霸,被称为“春秋五霸”。这五位国君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五位。还有人认为秦穆公和宋襄公并未成功举办诸侯会盟,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作者名叫赵晔。《吴越春秋》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两国进行争霸战争的故事,前五卷以吴国为主,后五卷以越国为主。《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的重要事件虽然都明确标示了年代,但实际上并不准确,甚至多有讹误。《吴越春秋》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赵晔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都描写得形象生动、个性突出。《吴越春秋》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 想看书来
六
正 文
强晋三分赵魏韩,墨翟碎木止楚攻;
商鞅变法先立木,孙膑减灶戏庞兄;
苏秦身兼六国相,张仪巧舌立连横。
释 义
强晋三分赵魏韩
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的实际大权是由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家大夫把持。四家大夫中以智伯瑶的势力最大。为了壮大势力,智伯瑶借国君的名义要求另外三家各交出一百里土地。赵襄子不肯交出土地。智伯瑶便命令魏、韩两家带兵与他一起带兵*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三家攻了两年也没有攻下。智伯瑶强攻无效,便将晋水引入城中。看到大水淹城,智伯瑶认为可以静待城破之日。哪知当夜智家的军营突遇水淹,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原来他们已暗中达成了同盟。智家的士兵促不及防之下全军覆灭,智伯瑶也被擒住杀死。三家趁势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又派使者晋见周威烈王请封。周威烈王将他们封为诸侯,从此晋国灭亡了,变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件事标志着周王室的彻底没落,后人将这个事件作为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分水岭。
墨翟碎木止楚攻
碎木止攻:
墨子名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观点。当墨子听说楚国因为有了公输般(又名鲁班,传说其为木工之祖)帮忙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的时候,急忙赶往楚国,希望能够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认为有公输般相助,攻打宋国易如反掌,不愿听从墨子的劝告。墨子见状,便解下腰带放到地上,又让人寻来碎木块,与公输般演习攻守城池。公输般用尽了办法也没能攻破城池,便说:“虽然我没有办法破城,但是我有办法让你的方法失效。”墨子知道他是想杀害自己赢得战争,便笑着说:“我已经派了三百名弟子去帮宋国守城。你的方法对我是没有作用。”楚王见状,只得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孙膑减灶戏庞兄
孙庞斗智: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年轻时跟随老师鬼谷子学艺,有一个名叫庞涓的同学。后来庞涓到魏国作了将军。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庞涓用计将他骗到魏国。孙膑被庞涓陷害受了膑刑后(古代一种酷刑,挖去犯人的膝盖骨),靠装疯卖傻才保住性命。几经周折,孙膑被齐国的使者秘密接到齐国。齐威王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后来庞涓带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孙膑作为军师没有将齐军带往赵国支援,而是率军偷袭魏国国都,迫使庞涓放弃攻打赵国,回军魏国,这件事史称“围魏救赵”。孙膑又命齐军每日减少做饭的军灶。庞涓见了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率军星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也被乱箭射死。孙膑后来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孙膑兵法》一书传世。
变法商鞅先立木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本是卫国人,到了秦国后,被秦孝公委派进行改革。商鞅担心百姓对他缺乏信任,新法令难以执行,便在秦都的得南门里立了一根三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