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那么,除了道德伦理的约束,有没有一种机制可能让爱情中的男女信守誓约呢?这就涉及重复博弈的问题。
所谓重复博弈,是指将一个博弈重复进行下去。我们知道,在单个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双方采取对抗的策略可使个人收益最大化。假设甲乙二人进行博弈,甲乙均采取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均为50元;甲合作乙对抗,则甲的收益为0元,乙的收益为100元;乙合作甲对抗,则甲的收益为100元,乙的收益为0元;甲乙二人均对抗,则双方收益均为1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双方都合作,每个人都将得到50元,而如果双方都对抗,则各自只能得到10元。那么人们为什么还会选择对抗而不是合作呢?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既然无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对抗总是我的最优策略,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我自然就会选择对抗了。
第3章 重复博弈:“一锤子买卖”与长期合作(2)
的确,如果就一次性博弈来看,(对抗,对抗)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如果甲、乙具有长期关系(比如他们是生意上的长期合作者),那么情况则有所改观。因为我们可以作如下推理:如果双方一直对抗,那么大家每次都只能获得10元的收益;而如果合作,则每次都可得到50元。最重要的是,假定甲选择而乙选择对抗,那么乙虽然在这一次可以多得到50元 (100—50=50),但从此甲不再与他合作,乙就将损失以后所有的得到50元机会。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选择对抗对双方而言并不聪明,合作反而是二人最好的选择。
这更真实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合作与对抗的关系。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两个陌生人会为一个座位争吵,因
⊙博弈名言
合作概念在博弈论中是重要的,然而又多少有些难以捉摸……我们需要那种不放弃博弈论的个人决策论基础的合作行为模型。
——R?B?梅尔森(著名博弈论经济学家)
为彼此知道,这是一次性博弈,吵过了谁也不会再见到谁,因此谁也不肯在嘴上吃亏;可如果他们相互认识,就会相互谦让,因为他们知道,二者以后还会有碰面甚至交往的可能。两个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吵,如果不想彻底决裂,通常都会在争吵中留有余地,因为二人日后还要“重复博弈”。
知道了重复博弈的原理,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恋人们之间的博弈。恋人们之间彼此的忠诚,除去道德因素不谈,原因就在于他们今后还要常常碰面,还有机会重复博弈,并在不断的重复博弈中获取利益。如果一方选择背叛,而另一方就可能会因此宣称“我不跟你好了”,结果背叛方所失大于所得,所以忠诚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重复博弈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商业行为。比如你到菜场去买菜,当你担心上当受骗而犹豫不决时,卖菜的摊主便会对你说:“你放心好了,我天天在这里卖菜,不会骗你的,如果菜不好你回来找我!”他强调自己“天天”在这里卖菜,你通常便会放下心来,与之成交。因为他的这句话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就是“我跟你是‘重复博弈’”。而一次性的买卖往往发生在双方以后不再有买卖机会的时候,特点是尽量谋取暴利并且带欺骗性,比如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的东西往往质次价高,其原因就在于买卖双方很少有“重复博弈”的机会。
■诚信来自重复博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交往的基础在于守信。如果一个人、一个社会没有信用基础,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陷于混乱的生活危机之中。我们的老祖宗就曾告诫过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学而》)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真的没救了。就像一辆汽车没有车轮,还怎么还能够行驶呢?
中国的儒家把守信视为一种人人必须奉行的道德准则,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不需要特别的理由的。而现代经济学则认为信用是人们在通过交易博弈,主要是在多次的重复博弈中建立起来的。在一种较为完善的经济制度下,若“重复博弈”发生,则人们会更倾向于相互信任。
旅美作家林达在其著作《历史深处的忧虑》中讲到这样一则事例:在美国,任何一个售报机,都是—个铁盒子。所有的报纸都在里面,放一个硬币就可以全部打开,取一张之后再把它关上。作者说他第一次买报的时候,塞进硬币,一拉开盖子,发现所有的报纸都在他面前时,吓了一跳。因为根据他在中国的经验,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