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艹逋弧!庇谑侵甘径�本�葱兄醒氩坏挚姑�睿�巳牍啬凇>哂蟹泶桃馕兜氖牵�荒昵埃��本�磺刮捶⒕驼剂炝似浇颍��庖淮我彩且磺刮捶⒈惆焉蜓艚桓�巳站�H�鲈潞螅��龆�北憔∠莸惺帧6偈保���呗刍┤唬�叛Я家浴安坏挚菇��钡某裘�煌俾钜皇薄�
张学良的两个“九·一八”,真是荣至耻极。
或许,这两个相同日子只是偶然的巧合,但这两个事件本身却不能说没有必然的联系。“九·一八”巧电发表后,东北军大量入关,造成东北军边防严重空虚,使得日本乘虚而入。张学良把蒋个人看成了“统一的标志”、“国家的化身”,发兵入关是维护中央,他退兵入关是服从领袖。两次入关,似出一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九·一八巧电”,“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决不会一枪不发放弃沈阳。⑦
…………
这里有必要补叙一笔的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部属大多数都撤到关内了,但也有一小部分官员由于形势急转直下,未能脱身。从东北当局上层人物来说,荣臻、臧式毅等十一人就都作了日军的俘虏,被囚禁起来了。不过,他们与一般普通的俘虏是有区别的,因为日本人想利用这些头面人物为他们效劳,所以对他们是比较优待的。但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跟着日本人走的,只有曾任辽宁省省长的臧式毅和张景惠等少数人动摇了。可是臧母却是位铁骨铮铮的老人,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原来:
臧式毅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岂肯让儿子沦为汉奸,遂想方设法营救儿子出狱。但左思右想不得其法。最后只好一着,让儿子为国尽忠殉节算了。于是通融看守,给儿子送饭。日本人本来就要拉拢臧式毅,母亲送饭也不便阻挡。臧式毅吃罢母亲送来的饭,把碗底翻过来看时,不由得浑身颤抖起来,原来碗底下嵌了一下子大烟膏。他顿时明白了,这是母亲让他服毒自尽,以全名节。不料,臧式毅思忖一会儿,又将饭碗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母亲。
后来,臧式毅终于当了汉奸,成了伪满洲国的奉天省省长。他母亲得知这一消息,便把那大烟膏从碗底抠出来,吞进自己肚子里。(霸气 书库 …。。)
国难中的母与子,就这样一个玉碎,一个瓦全。儿子成了民族的罪人,母亲成了抗日的一面旗帜!⑧
“九·一八”事变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三十年代所遭到的一次触目惊心的劫难,同时它也是个充满着屈辱和悲愤的血泪交迸的时刻。年轻的张学良由于受到蒋介石的腐蚀,错误地执行了不抵抗政策,丢掉东北,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对他来说是个深刻的教训,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另方面看,侵略者的炮声也唤醒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也使一些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之徒暴露了他们的卑劣的嘴脸。这也就是说,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既有象马占山、蔡廷锴那样英勇不屈的抗日爱国将领,有象臧式毅母亲这样宁死不屈和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人,也有象臧式毅、张景惠这种不惜充当汉奸的民族败类。这实际也充分显示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九·一八”事变象警钟,也象一面镜子,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变所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景象,不也是十分引人注目而又发人深省吗?
……………………
①③ 惠德安:《张学良将军轶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② 陈崇桥:《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之发展》,未刊稿。
④ 赵云声:《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⑤ 张同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⑥ 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⑦ 崔义忠:《“九·一八”的巧合》,载《西安晚报》。
⑧ 引自《文摘报》,原作者:徐长青。
张学良传……虎落平原
虎落平原
东北沦陷,丧国亡师的主要责任者虽然不是张学良,但他还是深感愧对三千万东北同胞,所以“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他便在长城布防,准备进行保卫长城口、保卫热河之战,并急向南京求援。
但南京对此反映冷淡。蒋介石正在江西忙于“剿共”,虽然碰得头破血流,连前敌总指挥张辉瓒都成了红军的俘虏,但他仍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然继续调兵遣将,准备对红军进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