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检查结果,能让病人直观地了解到自己身体大致的情况,说服力自然就强,这些是中医没法相比的。
有的人排斥中医,有的人排斥西医,其实都是偏激的。就如条条大路通北京一样,以前的老路通北京,现在新修的道路也能通北京,铁路、航空、通讯、网络等等都能通北京,每条路上的人都熙熙攘攘,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力去选择不同的方式到达北京,你能说谁对谁错吗?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中西医并存的年代,这为我们身体的健康提供了双重保险。
通往健康、长寿的道路也很多,懂医的人健康长寿,不懂医的照样健康长寿。作为医者,你只有了解通向健康的途径越多,你治病的方法才会越多,才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如遇到急症,先用西医控制,再用中医的食疗、按摩等方法进行全方位调理;面对各种传染病,先用西医的疫苗积极做好预防接种,同时用中医的全面调理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在对待各种慢性病时,先运用西医的各种检查设备为病人的身体定期检查、提出警告,再运用中医全方位的综合治疗;对于治疗后的结果,则要用西医的检测手段,让病人直观地看到身体前后的变化,从而为用中医治病、保健增添信心。
因此,不论是学中医还是学西医,还是学民间的,都应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于病情的处理,不要有学科的偏见,不要有死守门派的呆板,要放下架子,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样才能做到在治疗时,尽量选择有利于病人身体康复的各种治疗手段,才能成为造福百姓、真正为百姓健康着想的良医。
后记
这本书于2007年的夏天开始动手写,完稿时已经进入了冬季。由于温度的下降,窗外的大多数植物的叶子由绿色变黄直至飘落,留下光秃秃的树枝,只有等到来年大地回暖,春天到来时,才会重新披上绿装,充满生机。再回头看看家中种植的几盆绿叶植物,由于有暖气供应,室内总是保持在20℃左右,虽进入冬季,可植物仍然郁郁葱葱,生长旺盛,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温度对植物的生长、衰败的关键作用。而与植物处于相同生存环境的人类,却将温度这个决定生老病死最关键的因素给忽视了。
当我提出“温度决定人的生老病死”这一观点,并由此提倡尽量避免寒凉,多吃补血、补肾的食物,从而让我们的身体内部温暖如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时候,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说你将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后,各脏器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变得旺盛,不是同时也增加了身体的内耗吗?就如一盏油灯,灯火大了,那燃烧的时间还能长久吗?
实际上,健康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就是火头比病弱的人要大、要旺,只要配合正确的食疗,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就能及时补充身体的消耗;同时注意对生命之火的保护,尽量避免各种恶习对身体的伤害,就能让生命之火不但燃烧得旺盛而且长久,就能让我们的身体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的脏器功能减退及衰老的征象。那么,我们生命的极限到底应该是多少,120岁?150岁?还是更高?这就很难说了。
还有我的观点是提倡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这主要针对的是现代人普遍贪凉及贪吃寒凉的食物,造成身体内寒湿重、百病丛生的情况而提出的。而健康的人们,只要根据你所处的季节、所在的区域,选择适合你身体的新鲜食物,认真对待一日三餐,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就能使人们在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的同时,身体内部始终四季如春、血液充足、经络通畅。这是一种健康、祥和的最佳状况,而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维护和你自己对待饮食、对待生活的态度密不可分。
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我用书中介绍的理论及方法去指导孕妇,不但使她们都安全健康地度过了这一特定时期,而且分娩的新生儿都健康、聪明;我用这些方法去指导那些年轻的父母们怎样去喂养婴儿及治愈孩子的各种常见病;我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将一位98岁身患肺炎,奄奄一息的老人救治成功,并让这位已卧床不起达一年多的老人又重新站立,由儿孙们搀扶着慢慢散步;我仍用同样的方法使性情暴躁、多动、不能自控的孩子在身体血液充足、各脏器得到滋润后很快情绪稳定,并能安静学习;我用同样的方法只用十几天就使一个患有抑郁、休学两年、已吃了几年中药和西药的孩子,逐渐停掉了药物,并用食物的调理,使她走出抑郁,走出胆小、自闭的世界,性格渐渐开朗,爱笑、爱动、合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