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五
我的母亲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一个团圆的日子。
外婆说,母亲出世时,恰恰是中秋佳节,花好月圆。那时,外公在扬州做生意,经营茶叶生产和加工,家境也很富裕。
不幸的是,母亲一岁多,外公就因病去世,留下外婆和幼小的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外婆年纪轻轻,十七岁就开始守寡,含辛茹苦地将母亲抚育成人。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家境中落,外婆带着母亲迁居到湖南,才有了父亲和母亲的结合。
外婆告诉我,母亲小时候很懂事,文文静静的,心地很善良。外公去世后,外婆靠刺绣和帮人家缝制衣服谋生。年幼的母亲没人照管,但她很乖,自己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挨着外婆的身旁,不声不响地玩,用不着外婆操心。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要送给他们吃,给他们玩,从小就懂得友爱。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对周围的人,也是这样,总是以诚相待,宽厚为怀。
我清楚地记得,1948年秋,母亲带着我,乘轿子到很远的乡下佃户家去收租。这也是我家最后一次收租。因兵荒马乱,又遭遇旱灾,收成很不好。到了佃户家,缺吃少穿的贫穷状况,让母亲于心不忍,不仅一颗粮食未收到,空着手而归,就连我们路上带的干粮——法饼(湖南面食糕点),也都送给了佃户家的小孩。
在过去家境好时,凡亲朋好友、邻居熟人,遇到困难向母亲借钱,有时,母亲明明知道人家贫穷,以后也无力还债,完全是有去无回的事,却仍然借给他们。说是“济人须济急时无”,给人家救急的,并未曾指望这些钱还回得来。
外婆还告诉我,母亲的小名叫“海宝”。外婆解释说,因为是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生的,就取成海里的宝贝的意思。外婆曾在扬州、苏州、上海这些地方住过,我猜想,母亲大约是在上海出生的。
无意中知道了母亲的小名,我很得意,似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不谙世事的我,故意调皮地问母亲:“姆妈,您小时候叫‘海宝’啊!” 弄得母亲很不好意思,装成生气的样子对我说:“小孩子,不要乱说,没大没小,没有一点分寸!” 看着母亲尴尬的样子,我象做了恶作剧似的,扪着嘴,暗暗地笑了。
母亲年青时很漂亮,身材也好,平时爱穿旗袍,有时也穿西式的翻领时装。亲戚朋友都说母亲秀外慧中,端庄贤淑。尤其难得的是,她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总是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她常对我们说,平安就是福,我不求荣华富贵,只要全家平安无事,你们争气,就是天天布衣蔬食,也胜过金玉满堂、美味珍馐。
她对自己的母亲——我们的外婆,很是尊重,极为孝顺。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外婆先尝;有什么好看的、新奇的东西,总是让外婆先看、先用。即使外婆做了不适当的事,母亲也是轻声细语,好言相劝,从不抱怨,更不会在我们面前说外婆的不是。母亲总觉得外婆年青守寡,把她拉扯大,吃了不少苦,决不能辜负外婆的养育之恩。她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外婆一辈子很不容易,你们要好好地待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六
外婆是一个有主见,敢想敢干,自立能力很强的人,母亲给我讲了一件闻所未闻的事:
那年,外公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气息奄奄。家里人不惜重金,请来了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
这位名医的确与众不同,单是切脉时的排场,就颇有些派头和不凡的气势,不仅闲杂人员一律不得入内,连病人亲属也不得在屋內随意走动,不准发出任何一点声响。甚至,家里墙上挂的自鸣钟发出的“嘀嗒”声,他也嫌刺耳,非叫人将钟摆摘下来不可,让室内保持绝对的安静。
大家从未见过如此森严的规矩和阵势,庄严的气氛立马将所有的人都给镇住了。
名医切完脉,叫佣人打来水,洗完手,慢条斯理地走到桌前,缓缓坐下来,气定神闲地提起笔,掭掭墨,一挥而就地写完药方。然后,咳嗽两声,不慌不忙地说:“病人虚脱,你们按方子抓药,还得赶紧准备药引,人肉一片,要新鲜的……”顿时,令在场的人,一个个惊吓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大家惊恐之时,年青的外婆却显得很平静,默默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整个心思只是想着外公的病状,盼望着能早一天康复。
药取回来后,谁也没想到,外婆这样一个弱小女子,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走进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