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干一番事业,就没有哪个理智的人愿意以失败告终。
。。
企业目的的真正价值(1)
无论你让什么地方的人说出他自己所知道的一种美国软饮料,答案肯定是“可乐”,原因何在?
这样的答案不是因为可乐的味道有多好,也不是因为可乐的广告多有影响力,而是品牌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所制定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可口可乐公司树立了国际化的目的,当时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伍德拉夫(Robert Woodruff)承诺让战场上的每名美国士兵都能喝上可乐。美国政府在海外建起了近百家可乐装瓶工厂,战时美国士兵饮用的软饮料之中,可口可乐占了9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可口可乐公司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已经具备了在全球发展的能力。
可口可乐极其成功地运用了这次机会。在没有人对美国有多少深入了解的偏远乡村,人们竟将可乐等同于美国。喝可乐即品尝自由,花上几乎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价格买一瓶可乐,使身处强权独裁统治之下的人们瞬间就能体味到自由的感觉。
这样,可口可乐的目的就成为了:提供瓶装的自由。
而这个目的绝对是强有力的。战争中的人们一直渴望政治自由,对政治之外的一些事物也同样渴望:牛仔裤,摇滚乐,天主教堂,当然还有可乐。随着德国统一进程的推进,可口可乐公司将其饮料大量运往东欧。
每隔几年,公司都必须重新审视其战略,只有那些幸运的公司才能拥有永久的目的—至少二三十年内不会改变。20世纪###十年代的可口可乐公司就属于这种情况。全世界获得自由的人越来越多,可乐就总会出现在庆祝的场合,它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香槟。
直到2003年,美国进军伊拉克才使可口可乐的神话告一段落。美国总统顾问宣称,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受到热烈欢迎,人们甚至可以想象可口可乐的装瓶工们将一箱箱运往巴士拉和巴格达的饮料装船的忙碌场景。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事与愿违:美国的国民领袖们对出兵所引发的暴乱始料未及,而且这一次美国的盟国对此也都坐视不理。美国国内打响了论战,出兵解放伊拉克之举被斥为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和殖民者的勾当。
从那时起,美国便一直背负着这项骂名。在世界各地,人们已经把对美国的敌意迁怒到了它的标志性产品上。如今的可乐代表了什么?这个全球性品牌现在被视为行军途中的给养—对霸权者的给养。喝可乐还是在品尝自由吗?现在许多人—即便是身处叛乱和恐怖主义压迫之下—也拒绝喝美国汽水,就因为它不再带给人们自由的滋味。在欧洲,其他一些公司也开始认为可乐的市场份额将会受到这股反美风潮的影响。
可口可乐公司能否找到新的营销战略来应对人们观念的转变?我觉得很难。即便找到,也只是匆忙决定的权宜之计—用以暂时应付现行的政治、军事态势而已。仅仅通过采用新战略,可口可乐公司不可能找到足够有力、足够诱人的新主张以彻底改变其负面形象。
全球性目的已经被可口可乐公司推行了太长时间,现在该到了转变目的的时候了。
回想一下:在可口可乐跻身世界品牌之初,它的卖点之一是饮用安全。即使在当地水质不好的地区,你也尽可放心地饮用可乐—这种饮料绝不会致病。
如今,在许多地区,饮用水问题再度受到关注。这一次,不只是水质污染,缺水现象也日益严重。可口可乐要做的是在海外市场援引它的国内策略—帮助消费者改变其饮用含糖高饮料的习惯,转而向他们销售低糖的“健康型”饮料,如果可能,也要顺便帮助解决当地的缺水和水质污染问题。
简而言之,可口可乐需要转向一个社会救济型的目的:缓解世界各地饮用水紧张的问题。
如果你想让可口可乐公司现在的首席执行官明白这一点,就得向他论证目的的重要性,重复强调目的的主要优势:不是所有公司都有目的—只有能持久发展的公司才有。
目的能让员工发现他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并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士气和充沛的活力。如果能有效地加以管理,目的同样可以指导员工的工作,引领他们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
山姆·沃尔顿将服务顾客变成了全体沃尔玛员工的共同目的。通过触动员工与人为善的本性,山姆让员工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在他的教导下,沃尔玛的员工友善地对待顾客并乐于帮助他们,因此沃尔玛拥有了一批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