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慢又十八”,这“不紧不慢”的斯文劲儿,正是老北京人的写照。
由响铜制成的大钟,高约五点四米,重约六十三吨,堪称中国最重的大钟。据说钟声纯厚绵长,京城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有时不但可以听见还可以看见,作家阿城曾听老一辈的人说,当年只要看到音波促使家中碗盘摇动,就知道钟鼓楼在报时了。
钟鼓楼从元代始建以来,曾经历雷击、大火,直到清代仍不断重建修缮,现在仍安立地表之上。登上鼓楼,向南可见什刹海水波清浅、景山万春亭巍然屹立,令人感觉,钟鼓楼的声音虽成绝响,但是它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美。
05什刹海最古老的平民乐园(1)
Shi Sha Hai:he Most Ancient Park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文李琳
图廖伟棠·陈小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儿时的回忆里最多的便是什刹海,这里是我童年记忆里的天堂!
什刹海北起德胜门桥,南至北海后门,由相通一水的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组成,名为十汊海。又因这一带曾有十座宝刹,所以又称十刹海。
在唐代,这里是海子园的一部分。元代,为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当时积水潭宽阔如海,南北往来的粮船、商船多汇于此,呈现出“舳舻蔽天”的盛况。沿岸周边相继出现酒楼、歌台、茶肆,并形成米市、面市、缎子市、皮毛市、帽子市、牛市、马市和专门收卖驱奴的人市,一派市井繁荣景象。明清两代,这里成了王公贵族宅园别墅聚集地,如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庆王府、罗王府、涛贝勒府、德贝子府分布周边,为市井风情的什刹海平添了皇家的雍容贵气。
历史上这里人文茂盛。元代的关汉卿、朱帘秀、赵孟,明代的李东阳、袁宏道,清代的纳兰性德、曹寅、刘墉、张之洞,近代的夏枝巢、郭沫若、张伯驹,经常来此活动或长居于此。以什刹海为中心辐射的周边地区还有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故居、地安门内米粮库胡适旧居、地安门内庄士敦(溥仪的英文老师)旧居、地安门东大街顾维钧旧居,后门桥东帽儿胡同是大学士文煜的故居可园,与之相邻的则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宅第。
从什刹海前海东沿一路向北。“烤肉季”餐厅广告牌下的小桥便是银锭桥,这里曾种植过莲藕,在清末光绪年间一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在这里赏荷、游湖品茶,于是集香居、清音茶社、爆肚王、烤肉季、会贤堂应时而生。当年这里推窗而坐,便可览芙蓉一片。
现在的什刹海不仅是市民的乐园,也吸引许多观光客。“烤肉季”门前人力车、自行车、小轿车来来往往,几个小学生正在画夹前写生,河边摇橹的小船里不时传来琵琶、二胡的丝竹声,两个小伙计正从“烤肉季”里抬着送饭木匣桶上船,一女孩着淡粉旗袍优雅地坐于船头藤圈椅上怀抱琵琶,船篷里的人在持杯注听或转头观看船外。河边沿街的酒吧里坐着一群群金发碧眼的老外。
来自于不同国度的人们聚集在这里感受和体验着清末文人、贵族的风雅与别致,已成为什刹海边一道新的风景。
什刹海边上留存着许多古老的街道。像是烟袋斜街,它从银锭桥斜插向北入中轴线的钟鼓楼大街西侧,形状恰似一条烟袋。这条街里有古玩店、鱼具店、珠宝店、浴池、修车铺、书店、艳媚坊等各种店铺,有一家云水阁的店主曾聊起他家从前是西服制衣店,北京的第一件西服便是在这个店制作的。
从烟袋斜街进入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渐渐地喧闹声隐去,清悠的胡同中一片开阔的水泥板路面上撒着古槐婆娑斑驳的树影。胡同中保存着什刹海附近十几座宝刹中唯一保存最为完整、创建于元代的北京著名古八刹之一广化寺。曾在紫禁城内侍奉婉容的张太监生前也住在这里。
在什刹海闲步,特别让人怀想末代皇帝溥仪。他与这里有着特殊的缘分。他本人生长于后海的醇亲王府;居在柳荫街的恭亲王奕是溥仪的六祖父;而涛贝勒府主人载涛是溥仪的七叔;什刹海前海之东帽儿胡同则是其正宫皇后婉容的娘家;淑妃文秀与溥仪在伪满时期的贵人谭玉龄两位的娘家均在恭王府北的大翔凤胡同。
除了林立的王府建筑,这里的胡同也值得一看。南官房胡同、大翔凤胡同、大金丝胡同、三座桥胡同、前海北沿、后海南沿的各种四合院落,因等级的不同,在门的形式、门的开间、门洞的进深、门簪、门槛、门枕石、门墩、联楹、影壁墙,及砖雕的图案、饰物的选择,均有着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