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页)
信义王多些。
别人不知道,他这个天子身边的奴才却知道,陛下病倒,忠王虽没有明着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却私下里逼迫紫宸殿的女官和宦官们。要他们取陛下的印信。
忠王的话到不错,他向来有监国之责。皇帝病重,总要有人代行朝政,没有印信却有诸多不便。
但无论如何,他这种行为着实太敏感,不是他身为人子该做的,还有义王,义王本在西北,却能第一时间听到消息返回京城,还和忠王撕破脸闹起来,皇帝恐怕也一样不高兴。
当时忠王命人以皇命为借口,宣义王进宫,又软禁了他,他想办法逃走,到是正常选择,但他竟然能从宫里逃出去,在宫里不知道安插了多少人手,离宫后,又有禁军和各地军队的将领支持,一下子,这些都暴露,也不知道陛下会怎么想?
万宝泉叹了口气。
他那位陛下应该明白的,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那些皇子们年纪都老大不小了,像太子和忠王的儿子,都到了当爹的年纪,难道还真能指望他们什么都不想,也不做?
吐出口气,万宝泉进了偏厅,就见忠王和义王的气色都不怎么好,大概比皇帝好不到哪里去。
两个人谁也不搭理谁,这几乎算是撕破了脸皮,连脸面功夫都懒得做,估计再做也没用。
“义王殿下,万岁请您进去。”
忠王手一颤,脸色大变。
义王的脸色也变了变,站起身,跟着万宝泉进了寝宫的门,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下。
“父皇,孩儿知错!”
说着,砰砰砰地磕了三个响头。
皇帝到笑起来,笑得咳嗽了声,万宝泉连忙给他端茶润喉。
“孝儿,你到是自觉,那你说说,哪里做错了?”
“儿臣不该擅离职守,扔下西北防务。”义王这话,铿锵有力,只说这一句。
皇帝低下头,认认真真地看他,看到他脸上坦荡的神态,看着他虽然低着头,做出一副臣服的样子,其实腰背却是硬邦邦的,不肯真正弯腰。
本来,他还有些话要说,这会儿却一下子没了说话的兴致。
皇帝的位置高高在上,手掌生杀予夺的大权,当官的在任上的事情,都不会愿意让皇帝知道,大家都喜欢糊弄皇帝,也惯于糊弄皇帝,他当皇帝当得时间久了,也就不太在意这个,可自己这个儿子,真当他是傻子不成?
京城现在到处是传言,都在传,方容和延国有勾结,他这个儿子也表现得义愤填膺。
但皇帝自己有自己的探子,已经探听清楚,这消息是他放出去,他可能都没多想,只是很随意就这么做了,且并没有当回事儿。
皇帝看着自己的儿子,看了好一会儿,才道:“罢了,你先下去。”
义王也没多说什么,默默退下。
好半晌,皇帝忽然道:“你说,老三和老四,哪个更好些。”忠王排行第三,义王排行第四。
他这话,万宝泉只能装耳聋,没听见。
“……叫国师来。”
皇帝蠕动嘴唇,喊了一声,他的精神又有些不好,运了运气,胸口闷痛。(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七章 姑娘?
易恒捋了捋胡须,默默为皇帝诊脉,良久沉默无言。
皇帝也不催促,只是这一双眼盯着他,就让人觉得精神紧绷,喘不上气。
良久,易恒才笑道:“陛下请放心,您真是大安了,再吃两丸药,就能恢复如初。”
听了这话,皇帝终于露出一丝笑容,轻咳了两声:“那要多谢国师才是。”
易恒谦虚了几句,一低头,借机拂去额头上的冷汗,令人捧着笔墨纸砚上前,摊开纸张,挥毫泼墨。
能被册为国师的,无不是皇帝信任的道家高人。
可易恒法师总想,要是再有第二次机会,就是他师伯威逼利诱,他也不接这个位置,不伺候皇帝!
皇帝这种东西,永远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但他现在已经从那位终日闭关不出,也有底气闭关,不搭理皇上的前任国师手中,接了这块儿烫手山芋,现在皇帝召见,他就没胆子不来。
一边替陛下写丹方,易恒一边琢磨,他也要尽早抽身才好。
还有他们天教,也该收敛收敛。
虽说殷朝人都崇尚道家,可道家也不是只有天教一个教派,天教被立为国教至今,足足有二百余年,香火鼎盛,别说佛教赶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